1 / 37
文档名称:

疾病与营养.doc

格式:doc   大小:248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疾病与营养.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27 文件大小:2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疾病与营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肥胖
一、肥胖的评价
肥胖:指机体脂肪的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的过量扩增引起的体重增加。
评价肥胖的主要测量指标:体重、身高、皮褶厚度主要评价指标:标准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率
1、标准体重(理想体重)公式Ⅰ: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05公式Ⅱ:标准体重( kg) = [身高(cm) -100]× 评价状况(%) =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评价标准:≤10%,偏瘦... ≤20%,消瘦... ≥10%,超重... ≥ 20%,肥胖...20%~30%,轻度肥胖...30%~50%,中度肥胖.... ≥50%, 重度肥胖
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BMI =体重(kg)/[身高(m)] 2
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中国成人BMI的评价标准:
~ , 正常< , 体重过低(营养不足)
~ , 超重≥ , 肥胖
标准体重和体质指数的缺陷——不能评价过多的体重来源于脂肪还是肌肉
3、体脂率:按体脂率判定肥胖的标准:轻度肥胖:男>20%~25%, 女>25%~30%
中度肥胖:男>25%~30%, 女>30%~35%重度肥胖:男>30%,女>35% 体脂率的推算
1)按身高、体重计算体脂率,
体脂(千克)=体重(千克)-瘦体块重(LBM)(千克),体脂率%=体脂(千克)/体重(千克)
男性LBM(千克)=[(千克)+(米)-]/;
女性LBM(千克)=[(千克)+(米)-]/。
2)根据体密度推算体脂肪率
体脂率=(-)×100 D=体密度,
男性:9~11岁 D=-, 12~14岁 D=-,15~18岁 D=-, 19岁以上成人  D=-。 
女性:9~11岁 D=-~14岁 D=- 15~18岁 D=- D=-
X=皮褶厚度(上臂三头肌处+肩胛骨下角,毫米)
皮褶厚度(TSF,thickness of skin fold)
1)皮褶厚度概念:是指皮下脂肪的厚度,也叫皮脂厚度。由于身体脂肪总量的一半储存在皮下,因而皮褶厚度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来评定身体成分,推算全身脂肪重量和瘦体重。
2)皮褶厚度的测量①使用仪器——特制的皮褶卡钳。卡钳钳头接触皮肤的面积为20~40平方毫米,测量时钳头钳压皮褶的压强规定为10克/平方毫米。测量前要进行校正。②皮褶厚度测量方法:令受试者只穿背心短裤,自然站立。测量者右手持卡钳,左手捏起测量部位的皮褶(注意且莫将肌肉提捏在内),用卡钳钳住。钳头应靠近捏皮肤的手指处,相距约1厘米。然后松开左手手指,读数。③测量部位:常测的皮褶部位为以下几处:上臂部 :上肢自然下垂,于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垂直捏起皮褶。上臂三头肌处皮褶厚度参考值:男:,女:    肩胛骨下角下方约1厘米处。皮褶方向向外下方,与脊柱成45度。腹部: 脐旁1厘米处,垂直捏起皮褶。髂(qia)部:髂嵴上方肚脐水平线与腋中线交界处,垂直捏起皮褶。大腿部:腹股沟中点与髌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大腿纵轴平行.
二、造成肥胖的因素A 遗传因素B 精神因素C 代谢异常D 内分泌改变E 吃饭过快 F喜欢吃夜宵G 运动过少 H 喜欢吃零食
(一)内因
1、遗传因素:①社会调查表明,60-80%的严重肥胖者有家族发病史。②双亲肥胖者,其下一代肥胖发生率,最高组达87%,最低组63%;父、母单一肥胖者下一代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8%和51%。③不同种族的肥胖患者脂肪皮下堆积的部位不同
2、神经精神因素:人体具有“食欲平衡中枢”——即饱觉中枢(下丘脑内侧核)与摄食中枢(腹外侧区)。饱觉中枢受控于交感神经,当其兴奋,机体便发生饱感而拒食;摄食中枢受控于副交感神经,当其兴奋,机体食欲亢进;二者呈现交互抑制以调节摄食。对正常人来说,当机体对食物的要求已经得到满足时,饱食中枢就会发出信号,令摄食中枢停止激发吃的冲动。当饱食中枢发生故障,食欲就会变得异常旺盛,过食也就难免,结果则就导致肥胖
3、机体代谢状况:根据热力学的定律,摄入总能量- 消耗的能量=体内的能量变化,即相当于机体的体重变化。如果摄入量大于消耗量,那么体重就会增加;反之;体重则下降。肥胖者基础代谢往往高于正常者,但按公斤体重折算后往往低于后者,因此基础代谢低,可能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