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春游桃花源.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春游桃花源.docx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7/1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春游桃花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春游桃花源
作者:散文家陈琳
“世外桃源”这句成语,是由《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可是,世界上有没有桃花源?它又在哪里?一九八八年阳春三月,我寻访了一番。二十三年后的今年三月,我又去了一趟桃花源。
《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杰作,写的是武陵渔人在桃花源里遇见前朝秦人的故事。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盛开,人迹罕至,是一个神话般的清幽世界。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大概都要寻问那“世外桃源”究竟在哪里?其实它并不在世外,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的武陵山下,是知名的名胜古迹。桃花源三面青山环抱,濒临沅江,有一条通往湘江的公路恰巧从这里经过。
桃花源前有一座高大门楼,横额上写着工“桃花源”三个大字。两旁是一副对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原来这就是出入桃花源的唯一道口。
跨入门楼,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桃林,每当桃花盛开,绯红似火,落英缤纷,好象万顷彩缎铺展到青山脚下。
树间有一条小溪,相传一千五百年前,武陵渔人黄道真,就是沿着这条小溪前行而进入桃花源的。后人称它做“桃花溪”。如今溪上虽已不能行船了,但溪边景色却比陶渊明说的还要引人。
溯小溪而上,行至桃林尽头,便进入深山幽谷之中。这里峰壑争秀,万木葱笼,蓊郁的古树夹杂着茂密的南竹,几乎把阳光都遮挡住了。长满青苔的崖壁上渗出滴滴清泉。置身其间,真象对联说的那样,有洞天福地之感。
从这里穿过一个静静的菊圃,踏着溪边青石砌成的古道向高处攀登,首先来到前人称为桃源八景之一的方竹亭。这座掩映在竹丛中的明代建筑,别别具一格。它高约七米,周长二十四米,墙厚一米。亭内顶部为窟窿形,周围竖立古代名人碑刻。若是有谁在里面跺一下脚或轻轻咳嗽一声,都会发出一种嗡隆隆的回声。这种建筑上的巧妙设计,除了北京的天坛以外,其他地方大概是不多见的吧!
过方竹亭,抬头望去,万绿丛中闪出一座碧瓦朱栏的长廊,那就是横跨在桃花溪上的遇仙桥。传说这里是当年武陵渔人与秦人相遇的地方。要找当年武陵渔人发现的那个奇洞,需走到桃花溪的尽头;在它前面
的山崖上,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洞口,藤蔓攀附,上刻“秦人古洞”四个大字。洞旁有桃花潭,水深莫测,碧绿可鉴。进入洞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洞子与陶渊明笔下的“初极狭,才通人”的说法不大一样;但“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景却十分相似。据说这秦人古洞是后人根据陶公的文章附会的,真的秦人古洞是“劈开真面目”五个巨大的草书,因年代久远,字已斑剥。石门前面是浓荫的树木和万竿翠竹,武陵渔人进去的地点就在这里。
登上桃花源主峰,一棵巨大的古松挺立在茂林修竹之中,因其高可摘天,人们叫它摩顶松。它枝叶繁茂,四方披散,好象撑在蓝天白云里的绿色华盖。从摩顶松旁的小径往东,绕过一道峻峭的山坡,便到了桃源八景之最的桃花观。这里古树参天,修竹滴翠。一座居高临下的古建筑上,有醒目的“桃花观”三个大字。门前的对联是“秦时明月,洞口桃花”,很有意趣。桃花观始建于唐代,正殿宏伟,殿内挂满了名家诗文。外边立有一块石碑,刻着《桃花源记》全文。不少游人在此留连,对景抒怀。桃花观左侧,建有蹑风亭,右边有采月亭,古色古香,玲珑别致。据说采月亭原为延至馆。所谓延至馆,就是当年桃花源秦人盛情款待武陵渔人的地方。《桃花源记》中有“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之句,说的就是招待武陵渔人的故事。一九六四年,将地基扩大,改建成一座与蹑风亭完全对称的采月亭。并在亭后建了一栋红墙绿瓦的小楼,有卧室、餐厅、茶室、浴室,供游人休息。小巧的庭院里,回廊曲径,翠竹环绕,点缀着花台、鱼池、芳草,更显得格外清幽雅致。当你在这里凭窗览秀,把酒临风,特别是喝上一杯别有风味的“桃源擂茶”,自然会感到:只有这样优美的处所,才是今日桃花源人接待宾客最受欢迎的“延至馆”。
距桃花观不远,还有一个集贤祠,是一栋瓦建筑,祠的周围长满了粗壮挺拔的绿竹,竹叶亭亭如盖。传说这竹子是比喻集贤祠的隐士。最使人感兴趣的是门口那副对联。上联是“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也?难为外人道也;”下联是“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童子问之。”对联正好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究竟有没有神仙?《桃花源记》里记述的是不是仙境?对联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巧妙地说了一句“难为外人道也”,看来他是有意留给后人去思索的。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个个自得其乐的集山水秀丽、社会平等的人间乐土。千百年来,人人心向往之,代代苦觅求之。《桃花源记》给人类社会以最大的心灵共鸣,千百年来,它牵动着人类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美学的……情怀,芸芸众生为之倾倒折腰,在追随文化同值,意识同向中,追寻能给失意者以慰藉,给穷途者以归宿,给厌世者以超脱,给凡夫俗子以升华的桃花源,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桃花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