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ppt

格式:ppt   大小:1,1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ppt

上传人:mh900965 2018/7/2 文件大小:1.1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记承天寺夜游.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和弟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极富才华,刚直不阿,仕途多有不顺,屡遭贬谪,但仍能乐观豁达。
作者简介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因之几丧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写作背景
5
五、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月色入户( )
2、欣然( )起行
3、念( )无与为乐者
4、相与( )步于中庭
5、盖( )竹柏影也
6、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一同,共同
表推测,大概,原来是
只,只是
●重点掌握下列语句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一同走到庭院中。
好像积着水,清澈透明。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整体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我愉快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好像积满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等水草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再读课文,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一)、课文的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二)、课文第二段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三)、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你从最后一段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1、寻伴夜游
2、庭院月色
3、月下感慨
——叙述
——描写
——抒情
(一)、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二)、课文第二段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错”,在明“本体”“竹柏影”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