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章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
正体原文连结:http://hazard-edu..tw/pdf/man_doc/
单元索引
环境伦理概论
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之影响
永续发展的起源与定义
永续发展之理念发展与愿景
永续发展之基本原则与永续指标
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之相互关系
结语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境伦理之概念演进与对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永续发展的意函与重要性。
3. 了解永续发展中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思考永续发展的策略。
4. 了解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的关系,建立整体生态共存共荣的世界观和价
值信念,进而创造出对环境关怀的永续发展行为。
前言
近年来,台湾灾害频传,尤其每每只要台风过境,或是午后实时的滂沱大雨,马上就可以在新闻报导中看到各地淹水、交通阻塞的情形,甚至土石流、路面崩塌等重大灾害也常常发生。环境问题愈趋严重,也慢慢让越来越多人体认到环境的重要,渐渐开始推广环境保护的工作,重视人与环境共存的问题。
1987年提出永续发展的观念,到了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地球高峰会(Earth Summit),通过了举世瞩目的「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后,永续发展的理念便已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且在与会各国间快速的推行。此外,人类思考人与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从以人为主的人类中心主义,扩充至生命中心的观点,再推进到生态中心的理想,这些对环境保育的思想演进,便是环境伦理的基本思维。
永续发展最主要的阐释,是发展的行为不能超过地球环境的涵容能力,以及发展不能影响或减低未来世代追求生活品质的能力。这两个定义都指向一个核心概念—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追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因为只有环境生态的永续,人类才有办法继续追求经济与社会的永续。
环境伦理概论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虽然工业化为人类带来更便捷舒适的生活,但也由于资源的大量取用消耗,带来许多环境的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泛滥…等。尤其是环境灾难(environmental disaster)的频繁发生,也使越来越多人深感环境危机已日趋严重。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越来越多的政府、国际环境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都投身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之中,他们利用呼吁、宣传、游行的方法,力图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以拯救环境,和拯救人类自己。但是环境问题不是只有少部分的环境专家所能解决的,除非人人对环境都有正确的认识及行为,更多人的参予,以及政策的改变,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伦理学」正是深层上探索环境问题与解决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环境伦理」就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给予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定义与解释。它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 ethics)和「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ric ethics)。伦理对象的扩展可以由图一来表示。从图中可以看见随着时间的进展,伦理对象的考量范围也愈广。环境伦理的类型也从「人类中心伦理」、「生命中心伦理」进入到「生态中心伦理」。在图中有两条重要的「伦理分隔线」,一条是介于「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分隔线;另一条是介于「生命」和「岩石」(无生命物质)之间的分隔线。能够跨越这两条「伦理分隔线」,代表环境伦理的重大突破和进步,这需要人类的努力和勇气才能达成。而重要的环境伦理若以「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伦理」、「生态中心伦理」加以区分的话,则如表一所示。以下也将分别介绍「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伦理」、「生态中心伦理」的意义和内涵。
图10-1 伦理对象的扩展(杨冠政,1996)
表10-1 重要的环境伦理(王从恕,2001)
伦理名称
伦理对象
提倡者
所主张理由或学说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
Protagoras
「人是尺度」理论
(homo mensura theory 485 .~420 B. C.)
生命中心伦理
会感受痛苦的动物
Jeremy Benthem
认为动物会感受痛苦(1789)
有感知的动物
Peter Singer
「动物解放」(1973)
哺乳类动物
Tom Regan
「动物权的实例」(1983)
植物
Christopher Stone
「植物是否有地位?」(1972、1974)
所有生物
Albert Schweitzer
「尊重生命」学说(Reverence for Life)(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