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腹痛.ppt2.ppt

格式:ppt   大小:1,072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腹痛.ppt2.ppt

上传人:rjmy2261 2018/7/4 文件大小:1.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腹痛.ppt2.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脾胃系病证 第六节腹痛
【概说】
一、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并提出由寒热邪气引起。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二)《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三)《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四)《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并提出对不同腹痛的鉴别。
《仁斋直指方》对腹痛分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等,并对不同腹痛提出鉴别,“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
(五)《医学发明》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李氏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谓“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六)《古今医鉴》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七)《血证论》从血瘀治疗。
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并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三、讨论范围
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内科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证辨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蛔虫之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跌扑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均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馁而不能温养,出现腹痛,甚至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二、病机
(一)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包括了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因非一,感受寒邪,嗜食生冷,均可致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气机阻滞,出现暴急腹痛;暑湿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肥腻,或误食不洁之物,湿热内结而作痛,或蛔虫内扰,气机阻滞,或暴饮暴食,宿食不化,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腑气不通而生病;肝失疏泄,木失调达,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气机不畅而致腹痛;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跌仆损伤,腹部手术,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痛;饮食伤脾,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寒湿停滞,中阳不足,气血不足,内失温养,不荣则痛。
(二)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寒凝
气滞
食积
火郁
血瘀不通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