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宁宗赵括即位,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 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孙权其人: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东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政治家。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传说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曹操曾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风流”,是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刘裕其人: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后来其先祖举家迁居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镇江。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作者态度及目的: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宋文帝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 的诗句。
作者用典用意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作者用事目的: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佛狸祠”景象:
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作者用意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结合注释朗读词作,掌握全词内容。
大好河山
孙权
刘裕
怀古伤今
时无英雄
朝廷腐败
壮志难酬
上阕:
下阕:
刘义隆
廉颇
用典
评古论今
前车之鉴
壮志未酬
评古论今
用典
用典
现实状况
四十三年
现实如故
神鸦社鼓
百姓麻木
用典
对比
主旨: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时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