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颈部推拿.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颈部推拿.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7/4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颈部推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
笔者根据颈椎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症状,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从颈椎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神经分布,肌肉、韧带的起止分布规律入手,探讨颈椎病推拿的最佳组合方法,摸索出点(穴位)、线(经络)、面(区域)结合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经十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颈后线自枕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向下至第七颈椎棘突止,相当于督脉经颈段。主要用于消除颈椎病所致的棘上、棘间韧带的疼痛、挛缩、剥离、钙化等症,能纠正颈椎曲度变直、消失征象,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增进颈椎前后屈伸功能。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上下往返治疗6 ~7次。
椎旁线自风池穴直下至颈根穴(大椎穴旁开1寸〕,相当于颈夹脊穴。左右各一线。此线为颈神经根椎间孔出口处。主要用于消除神经根水肿、炎症、压迫,缓解椎旁的斜方肌、颈夹肌、顶阔肌的疼痛、痉挛,矫正棘突偏歪和颈椎侧弯,增进颈椎侧屈功能。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侧扳法,上下往返6 ~7次。
颈旁线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左右各一线。主要用于缓解颈旁的斜方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角肌的疼痛、痉挛,特别是对由于斜角肌痉挛所引起的臂丛神经受压症状的消除作用明显,能增进颈椎左右旋转功能。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拨揉法,上下往返治疗6~7次。
肩胛带区自颈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区域,为手太阳、足少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主要用于缓解位于冈上区域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冈上肌痉挛,消除疼痛、酸胀、板滞以及沉重感和对肩关节的受累症状。手法:采用滚法、按揉法、拿法、摩法治疗。时间约3分钟。
肩胛背区在肩押骨背面,肩胛冈下缘区域,为手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主要用于消除位于该区的斜方肌、冈下肌痉挛、酸痛、板滞、疲惫感。
肩胛间区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为督脉经、足太阳经脉所过。主要用于缓解位于该区的肩胛提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痉挛,消除疼痛、酸胀、板滞症状,矫正由于肌痉挛所致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等症。手法:采用攘法、按揉法、一指禅推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3分钟。
风府穴此穴处于颈椎环枢关节部位,具有增进头部活动功能,消除枕后部疼痛、麻木症状的作用。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时间约1 ~2分钟。
风池穴此穴处于枕后三角区,为枕大、枕小和耳大神经穿出处,对由于枕大神经引起的偏头痛、枕小神经引起的后枕部痛以及耳鸣、耳聋、眩晕等症作用明显。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抬疗。时间约1 ~2分钟。
颈根穴(经验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1寸,左右各一穴。具有缓解肌痉挛,消除肩背部疼痛、酸胀、板滞、沉重感和增进颈部活动功能的作用。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 ~2分钟。
颈臂穴此穴为臂丛神经穿越前、中斜角肌处,当斜角肌痉挛时常压迫刺激臂丛神经而出现上肤疼痛、放射性麻木症状。此穴能明显缓解和消除上肢疼痛、麻木症状。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 ~2分钟。
肩井穴此穴对缓解冈上肌、斜方肌、肩脚提肌痉挛,消除冈上区疼痛、痊胀有明显作用。手法:采用攘法、按揉法、点按法、拿法治疗。时间约1 ~2分钟。
肩外俞此穴对缓解肩脾提肌特别有效,对消除肩背部疼痛、板滞、痰胀作用明显,并能明显增进颈部活动功能。手法:采用按揉法、攘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