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访”我们在行动,“留守”我们在关注
初为人师,对于“家访”一词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经历了“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的动员大会、培训会、促进会、视频动员大会、推进会等一系列活动,并试图走进各家各户理解学生情况;陌生是因为对于家访,我还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还存在诸多漏洞。作为“家访”活动的一员,在其中真正领略了“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家访近几个月的家访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从被我访问的学生中,一共有16名,期中有3名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带着,9名学生都是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在家照看姊妹几个。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爷爷奶奶的溺爱,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从而产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沉重的隐患。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去关注、关爱他们,塑造他们,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一、解情况,关注他们的生活。
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做细致了解和跟踪教育
。平时密切联系科任教师,尤其是跟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做好交流,共同教育。课间多与他们交谈,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渗透德育教育。四年级的胡玉静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在家照顾3岁的弟弟和一些农活,她被寄放在外婆家。当我到她外婆家去时,找到了正在忙活的外婆,当奶奶告诉我家中的情况时,我真的沉默了,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们真的心很疼,家长在外务工,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无法使孩子在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父母爱的缺少,生活上的无助。
二、倾爱心,关注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留守儿童往往心灵比较容易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缝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有一个叫卢晓薇的学生,我从她忧郁的眼神里,看到了一颗受伤的心,一颗渴望大家关爱的心。我通过和她母亲交流,了解到她以前患过病之后,后来每逢考心理压力特别大,就连平常考试她都有恐惧症。像期中考试之前,她通常都有恶心、失眠等症状,加之有了妹妹之后,父母的关心不再是她一个了,一时间也很难适应过来。爸爸外出打工,妈妈一个人要看店又要照顾她和妹妹,又累又很难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后来,通过平时观察她的表情变化,寻找教育的机会,在课堂上多让她感到老师的关爱,多给发言的机会,终于在第三单元测试时考了班上第一名。“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老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爱下,她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阴影,露出了盈盈笑脸
,在随后的期中考试数学也上了一个大台阶,更重要的是不再惧怕考试,不再出现那么多考前不良症状。
三、树信心,关注他们的理想。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多数留守儿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