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举制度的发展、影响及带给我们的历史借鉴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智慧的表现, 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它的形成,发展和灭亡,对我国的诸多方面都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选官制度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举制度对今天我们所实行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借鉴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科举制度影响高考制度公务员
、发展和灭亡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3)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4)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5)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5)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产生之日就受到了以后各个朝代的青睐, 成了各朝代最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而且在唐宋时达到鼎盛, 这充分说明了科举制度在我国各个朝代中的积极作用。当然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产物,最终在清末时被废止, 也同样说明了它存在巨大的缺陷,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对科举制度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 也要看到其消极影响, 以便于能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