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执教:杭州市转塘小学陈斌
学科:小学科学学科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1课
授课时间:2013年5月
联系电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对生活中熟知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其中需要用到的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安排在本单元后几课中,因此本课既是统领又是起点,也是学生小学阶段初步探索地球运动相关内容的重要第一课。
本课活动主要分三部分:首先凭借已有认识提出符合昼夜交替情景的相关假说,其次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检验假说,这两部分是本课重点,最后通过长时探究利用收集到的证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地球运动和天体关系的初步印象,这也是本课难点。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在证据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而激发持续探索的热情,在后续学习中发现更多信息和证据才是找到正确解释的关键。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运动和宇宙相关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往往通过书籍、电视和网络等渠道,知道了不少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对人类已进行的探索活动有了一些初步印象,如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昼夜是由于太阳光照形成的等,但认识往往比较零散、模糊和局限。面对本课学习,比较合理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无法直观感知却要通过模拟建立一个个天体运动模型,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没有一些熟悉的可直接借鉴的研究方法,因此让我们的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研究和解释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学生要形成足够的证据意识,处理比较多的信息,通过反复的模拟、比较和推理验证解释的合理性,这些能力和意识都相对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
: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做好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收集模拟实验相关信息,根据这些证据修正自己的解释。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证实;进一步养成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已有的初步认识建立符合一定情景的假说,并设计模拟实验检验每一种假说,
难点:通过长时探究体验模拟效果并利用收集到的证据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地球运动和天体关系的初步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地球仪、手电筒、课件等。
学生:小地球仪、手电筒、彩笔、小组记录表、若干学生需要的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3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白天以及夜晚学生和自然界动物的活动情况,同一场景72小时的变化过程。
学生:观察后汇报看到的内容,归纳出:白天和夜晚不停的交替出现。
教师:白天和夜晚我们还可以称为(昼、夜)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
体现昼夜变化,即白天和黑夜反复交替规律性的出现,浓厚研究氛围,快速聚焦主题。
10
:白天的某地和夜晚的某地的图片。提问:昼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
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和什么有关?
学生:昼夜现象和太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