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解读.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解读.doc

上传人:jia0277li 2018/7/5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解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
一、该《规定》的出台背景 2
(一)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分析 2
首先从我国职业健康存在的现状: 2
其次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 2
再次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 2
(二)从企业内部微观层面上分析: 3
首先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这一方,主体责任未落实,职业健康措施不力。 3
其次作为劳动者这一方,职工安全健康知识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3
(三)从职业健康监管层面上分析: 3
一是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 3
二是现行的监管依据不明晰: 4
二、该《规定》出台后,各方主体如何贯彻落实 4
(一)企业将承担哪些职责?落实哪些措施? 4
1、从产生职业危害的源头上严格控制 4
2、从职业危害的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 5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及专、兼职管理人员 5
(2)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5
(3)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
(4)履行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测、申报、备案职责 5
(5)采用有效的职业防护设施 6
(二)劳动者如何更好的维护自身权利? 6
1、认识职业病,了解产生职业危害的因素 6
(1)什么是职业病、职业危害 6
(2)产生职业危害的因素 6
一是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7
二是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7
三是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7
(3)职业病的特点: 7
(4)我国目前对职业病的分类: 8
2、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8
一是了解在作业劳动中享有的七项基本权利。 8
二是签订劳动合同,保存相关证据。 9
三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9
四是参加工伤保险,取得档案材料。 9
五是必要时可检举控告。 9
(三)监管部门如何有效监管? 10
1、监管的职权有哪些 10
2、有效监管、长效监管的重要抓手 10
关于《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解读
编者按:《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23号令)(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家安监总局第一部职业健康安全规章,标志着我国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迈出了一大步。为做好23号令的宣贯工作,本文围绕该法令,通过对其出台背景的分析、各方主体如何贯彻落实等作出诠释和解读,以引导企业更好的承担起职责、帮助劳动者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于《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解读

一、该《规定》的出台背景
(一)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分析
首先从我国职业健康存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总体上来讲,我国职业健康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很严峻,突出表现在职业病人数总量大、发病率较高,经济损失大、影响较恶劣。仅就职业病报告资料显示,最近30年中国累计报告职业病50多万例,其中尘肺病约占职业病总数的80%,每年职业病诊断新发病例在2万人左右,,各类急慢性职业中毒数千起,各类隐性事件更是不可胜数。
其次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
随着我国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各种新的职业危害形式也不断出现,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职业危害愈来愈严重。职业健康保护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切实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掣肘(chè zhǒu)。
再次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
随着国际间经济竞争的加剧,职业健康条件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职业健康标准也越来越表现为国家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之一,成为影响我国国际地位以及人权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职工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成为劳动者迫切的需要和要求。
另外,职业健康防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倡导建立的科学发展观理念,要求在社会各个层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平均每年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高达1万多例,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保护我国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工作急需得到有力的加强。

(二)从企业内部微观层面上分析:
首先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这一方,主体责任未落实,职业健康措施不力。
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企业数量多,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范围广,像冶金、化工、电子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危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而带来的新的职业危害不断出现;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些企业主体责任未落实,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对劳动者健康重视不够,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没有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普遍存在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