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2
文档名称:

一年级第二册数学教案.doc

格式:doc   页数:1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年级第二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cdsqbyl 2015/6/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年级第二册数学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刘勤英
(2012~2013学年度)
全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认识图形,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数学实践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