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困惑与依恋.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困惑与依恋.doc

上传人:cjc2202537 2018/7/7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困惑与依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困惑与依恋
——以《废都》和《白鹿原》为例
浅探贾平凹与陈忠实传统文化观
王瑞俊
(王瑞俊,男,山西寿阳人,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助讲,沁县,046400 )
摘要:贾平凹与陈忠实分别创作了《废都》和《白鹿原》等作品,为陕军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贾平凹多描写从农村到城市的知识分子,由此***乡村和乡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裂变,从而体现他兴奋又痛苦的裂变过程。陈忠实则在一个又一个富有内蕴的人物身上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诠释。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废都》和《白鹿原》为例,分别从主要人物的塑造、神秘意象的分析、地域文化的描写等方面来浅探贾平凹与陈忠实的传统文化观。
关键词:依恋留连困惑矛盾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贾平凹与陈忠实是两位颇具影响的作家。他们是陕军的杰出代表和中流砥柱,为陕军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创作在中国文坛均赢得了较高的荣誉。93年两人又分别以《废都》和《白鹿原》在文坛再次掀起巨浪,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在相同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不同。贾平凹关心西京古都,陈忠实眷恋渭河平原;都市文化的浮躁驱使着贾平凹寻找摆脱现状以求发展的人生道路,乡村文化的厚重诱惑着陈忠实去追问文化与道德之迷。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在社会现实矛盾和文化冲突中进行着怎样的选择,我们就以《废都》、《白鹿原》这两部作品探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异同。
作为作家,作为精神探究者,作为文化价值的追寻者,他们是站在怎样的文化立场,以怎样的文化身份,文化心态和文化价值观来从事创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这与作家的出身有关,但又不是绝对的。有些人走上创作道路往往追逐最新的文化潮流和最先锋的文学形态,而对自己的出身经历与传统未必有多少顾念,或者可以很轻松的背弃,而贾平凹与陈忠实却不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对自己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并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刻骨铭心。贾平凹对此曾那样发狠诅咒过自己所生存的这个封闭、落后、贫穷的乡村环境,是那样急切的希望远离乡村进入城市生活。陈忠实也是一位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深知,是20多年的乡村生活、是千百万父老乡亲培育滋润了他,使他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也使他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这对他后来写《白鹿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当他们都成为城里人,成为知名作家后,仍然忘不了他们的农民出身、农民经历和农村生活的环境,并且他们俩几乎全部的创作文化价值观念都与他们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相联系。因此追寻他们从农民到作家的人生历程,***他们的文化心态也是很必要的。贾平凹出身于农家,在农村生活十九年,并且实实在在当了五年农民。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对农村和农民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这给他的精神世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文化心理沉淀着深厚的农民性。按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看法,一个人童年乃至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体验极易形成无意识心理,对他的日后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会产生极大的潜在影响。这对于贾平凹而言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宣称自己是农民,承认自己身上消退不掉的
“农民性”,应该说不是一种故作姿态的矫饰,而应理解为这是他对自己的文化心理、文化立场以及精神世界特质的一种自我确认。然而他毕竟十九岁便离开乡村来到城里,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而且作为生存于都市的文化人,就不能不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不能不具有城市文化人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而这往往是与都市文明联系在一起的。在贾平凹身上,兼有农民和城市文化人的双重性,在他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中,实际上也兼容了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双重因子,与其说二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不如说更多的时候表现为矛盾冲突。他的理想价值也在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跳跃、转移、飘荡,而且他在商州和西京这两个他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上不懈地追求。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的精神世界、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也自觉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他的创作历程来看,他从商州农村为背景转移为以西京都市为背景,他强调虽从商州和西京取材但并不局限于题材本身的意义,“我无论写的什么题材,都是我营建我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本真”。[1]贾平凹的《废都》就是营建的“虚构的世界”,而在这个虚构世界中既蕴涵了他许多深切细微的感性体验,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思考,对都市文化的批判。由此,可以看出他精神世界或显或隐的投射与寄托,也可以看出他的迷惘困惑——不知到哪里去寻找价值归宿。我们应该把贾平凹及其创作与中国社会变革转型的背景结合起来,把《废都》作为当代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精神追寻的一个文本来解读,我们就可以得到某些启示。
陈忠实也不缺少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因为他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民中间。从一九六二年高中毕业到一九八二年在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