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有关性灵说.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关性灵说.doc

上传人:cjc2202537 2018/7/7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关性灵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有关性灵说
前言
中国文化发展很早,早自春秋时代创作的《诗经》,便有诗人运用诗歌形反映出创作的本质: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这些文句说明文学创作乃是为了讽刺,为了呈现内心的褊哀,似乎凌驾在「纯文学」之上,有一个更伟大的目的。相关的看法,也见于《史记》: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综合上述这些年代极早的文学看法,似乎有志一同地认为「写作」全由于社会的不平或是个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成,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社会功用性远超于一切。然而《》曾言: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种主张直到汉代的扬雄才有所承继。他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的看法以为:作者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他使用的语言文字上就会有相应的表现。这是他对文学作品形象特点的看法,也是文学应该具有的单纯表现;然而,在历代以儒学为主流思惟的风气之下,这种直指个人思想感情为文章最首要件的说法并不盛行。尤其又有宋代理学家强调「文以载道」之说¬,直接将文学视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忽略文学本身应有的独立地位,文学的地位因而受到压抑。这种情况一直到明代,开始有人以「性灵」一鲜明旗帜成立派别开始,有所改变。
==================================
¬宋代道学开山始祖周敦颐(公元1017-1073)在《》提出。
贰.「性灵」释意
什么是「性灵」?性灵之说开始于六朝,刘勰《》言及:「综述性灵,敷写器象」之语;《》也说:「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这个语辞的流行,部分来自于魏晋时代对个人生命肯定态度。
然而,什么是「性灵」呢?依照林语堂在《语堂随笔》<写作的艺术>一文所说最为明确,他说:
三袁兄弟在十六世纪初叶建立了所谓『性灵派』或『公安派』,这学派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性』指一人之个性,『灵』指人之灵魂。
也就是说「个性与灵魂」便的「性灵」。另外,近人周质平也曾作出:
性灵之体现及不自觉,即李贽「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写作态度得失成败皆非所计。
此语则解出「性灵」应是不刻意情况之下表现而出,如果考虑到得失成败,考虑「自我表现」,反而失之造作。时人李平年更为「性灵」提出「真性情」、「重灵感」的解说,他说:
作诗要本乎真性情,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时要重视灵机,或者叫灵感。
这种对「真」的看法,和袁宏道与袁枚之说正是相合: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袁宏道《叙小修诗》)
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袁枚《随园诗话卷三》)
貌有不足,敷粉施朱,才有不足,征典求书。(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
由近人及袁枚的看法皆可得此结论,主张性灵的文学派别,主要理论便是把作者性情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这正是袁枚所言:
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