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声声慢
李清照
一、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二、作者简介
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前期诗歌作品内容:闺怨离愁,大致表现了她闺中少女的生活情怀、婚姻的甜蜜与夫妻的深情、对丈夫的别后相思等几方面内容。
一、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少女浪漫的情怀,还展现在对未来爱情的朦胧追求上。
二、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少妇形象)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婚后离情别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作品内容主要是抒发晚景悲凉凄清之感,抒发“国破家亡夫死”之痛。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都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也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概。较之前期,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深刻了起来。
南渡以后,她的贵妇人角色已变为“飘零遂与流人任”的寡妇。在民族受辱,国家危亡之时,她与人民一起逃亡,因而也有了共同的愿望和命运,也发出了共同的哀叹,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荣辱紧紧相连,抒发出怀念故国旧家的情意,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的精神。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听录音,注意把握节奏,体味该词的情感
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