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初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doc

格式:doc   大小:1,423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7/9 文件大小:1.3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绪论
作为物质文化遗存的一部分,钟铃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在越来越高昂的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呼声中,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萌生、发展、衰落的历史过程,钟铃文化在中华大地由来已久,大量的考古资料使我们将它的源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钟铃文化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在先秦礼乐制度的推波助澜下,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衍生出一个庞大的钟铃家族,为中国钟铃文化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钟铃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车马铃和乐钟两大类型,乐钟包括鎛钟、甬钟、钮钟、铙、錞于、钲、铎、勾鑺等,它们的形制近似,功能不同,分别用以宫廷宴享、宗庙祭祀、军旅征战。
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封建经济得以确立。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钟铃文化随着青铜文明的衰落而走向低谷,钟铃之器作为八音之一的金乐重器被传承下来,历史文献中有关钟铃铸制、使用的记载明显减少,仅见于历代的乐书、乐志的零星记载。
以华夏大地第一件佛钟(梵钟)的出现为标志,钟铃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走向第二个发展高峰。东汉年间,兴起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境内,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人们翻译经文,组建僧团,仿建僧舍,建造寺院,集中僧侣到寺院修行,按照印度佛教教义、教规制定寺院僧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在这个本土化过程中,中国佛教既保留了大量的印度文化因素,又利用本土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式的寺院、僧侣、清规戒律,形成了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在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两中不同类型的文化的不断交汇中完成了传承与变迁,佛钟(梵钟)是这一蜕变的历史见证。
印度僧人在修行的时候,为了规范行为,制定了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并用敲击犍椎的方式来召集僧众。在中国的佛教寺院里,犍椎的功能由(佛钟)梵钟取代,于是中国钟铃文化在经历数百年的消沉之后,再一次找到了新的存在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具备了新的文化功能,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起而兴盛起来。
笔者认为,钟铃是人类克服自身缺欠的一种文化创造,作为人类喉舌的延伸,弥补了人类声音的不足。其丰富的类型,完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广泛的用途,勿用置疑,是钟铃文化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考古学、古器物学、历史学、铸造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心的话题,已经硕果累累。历代文献中对钟铃的描述性记录也很多,纵览前人的著述,这些记载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至隋唐时期
在先秦文献中有关古代乐钟的记载较为丰富,其中如《山海经·海内经》、《吕代春秋》卷六,《季夏纪》六、《管子·五行》等都有一些关于古代乐钟诞生传说的记载,在后人看来,这些记载虽然是一些无稽的附会之说,但为钟铃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书经》、《诗经》、《礼记》、《周礼》、《仪礼》、《尔雅》、《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对于乐钟的形制、质地、铸造以及用法等都有记载,其中以《周礼》中的记载最为详尽。这些记载反映了礼乐制度下钟铃文化发展状况,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早期钟铃文化的宝贵资料。
秦汉以后,乐钟为传统乐器之首的地位已经牢固确立,后汉刘熙《释名·释乐器》、《宋书·乐志》、《隋书·音乐志》、《唐书·礼乐志》等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