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万病至简论.docx

格式:docx   大小:37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万病至简论.docx

上传人:s0012230 2018/7/9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万病至简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导致疾病也就四种气:寒热温凉——更简化,就只有寒热。天下万病,不过寒热两个病因!会治疗寒热,天下的病你就都可以治疗了。
寒热是什么?是气。怎么把握它? 
1:它是无形的——也就是说你只能用思维去把握它,或者说,只用思维就可以把握它,就可以治病!不需要仪器,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大把投资;死记硬背是读不好的!需要悟性!
2:,就是升降沉浮——更简化,就只有升降。气热则上升,气冷则下降。这是生活中的物理学,不读书都知道。天下万病,不过升降两个病机!调理好升降,天下的病你就都可以治疗了。
有热,有形的水化成无形的蒸汽上升,高空中遇冷,无形热气凝聚成有形的水,下降成雨。气的上升,雨的下降,形成气的流动——风。这个过程就叫气化。
有形来自于无形,无形来自于热,热不足,无形又转化为有形。人体的阳气足够,无形之气盛于有形之体(骨肉血脉),则身轻健;阳气不足,有形之体盛于无形之气,则身重。病皆由无形之阳气衰,则体寒,而生诸有形之病物(痰,饮,肿瘤-又叫癌症,骨质增生,血脂,痘痘,色斑,痤疮,疤痕,湿疹,疱疹,病毒—包括艾滋,非典,乙肝----等等)化诸般万象,
其由不过一:阳热之气虚。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万病之法,不是打预防针,打免疫疫苗,不是“杀”菌“灭”毒,不是“消”炎“降”火,更不是以毒“攻”毒——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阳,助阳,行阳刚之气,柄光明之胸怀,仁德之于心,好生之于念。而可无病无忧,体健身轻,欢乐怡年。
究其质,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太阳为不升(又叫“不开”),阳明为不降(又叫“不合”),少阳为不升不降(又叫“不枢”——不枢转的意思)。三阴病都是能量不足,区别在于病位:太阴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阴在下焦肾(主二便排毒),厥阴通行全身(主全身驱邪,收复失地,推陈出新,故名“将军之官”)。
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所以,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处小柴胡则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调和。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必寒热之药并处。故,少阳篇皆寒热并处之方为特点。
临证所见,纯阳明病少见,纯太阳病易辩,大多数所谓“亚健康”人群,40岁以下,多见少阳不枢的升降病(手足心热,脸红,眠不安,多梦——相火不位证),尤以青壮年多见,熬夜是为病根!40岁以上方多见纯阴证。故,小柴胡化裁(相火不位证同时多伴见太阴虚寒证——舌体胖大水滑。究其故,熬夜上火,则消炎,降火,喝凉茶,重伤脾阳,而成外热里寒之证,故吾临证小柴胡必加干姜),可疗此年龄阶段大多数病症! 
所以,升降之方,至简为一方。经文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太阴病主方:理中汤,眼药在干姜;少阴病主方:四逆汤,眼药在附子;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眼药在当归。干姜附子,纯阳无阴,故知太阴少阴以行阳为主,当归阴***盛,正合厥阴肝之特点:体阴用阳。其体:主藏血,血库,阴盛;其用:将军,行至阳至刚之气。将军打仗,必有兵马粮草(有形为阴),还需谋略气魄(无形为阳),或曰,能量消耗必须有物质基础。故知,厥阴肝之用药,亦必阴阳并用,寒热并调——此与少阳(胆)之特点乃相辅相成,即所谓:
肝胆相照!
   论少阴枢
太阴制造能量输送到少阴储存,厥阴从少阴汲取能量以发挥功用。少阴就是一个能量的仓库,能量的中转站——这就是少阴“枢”的意思。在临床意义上,少阴枢就体现为能量的储存足不足,足则能枢,不枢就是不足之意。
三七先生一剂当归四逆理中汤,包含了三阴能量方,实为精妙绝伦之处!40岁以上,起手当归四逆理中汤当尽所适,40岁以下,小柴胡姜附汤,可独挡天下!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调,转以能量方启生化之源,病可愈。
此方在气的升降范围而论,然气的升降必须在有形物质基础【阴血】的基础上,故,此方应用前提是阴不虚,或者说,针对阳虚而言。
 
或谓阳明病难道也可以此方论治?真正的阳气太过之
阳明证临床实际很少见到,千难见一。所见上火大多是太阴不开阳明不降之相火不位,少数的是阴虚相对的阳气太过之上火,当以养阴为主佐以寒凉降阳。也轮不到白虎汤上阵。以阳常不足的原则,当以藏阳护阳为原则,用药宁可酸甘不用苦寒,故,当用阳明方的机会更少。
具体用方用药拓展详见:《万病至简论——理法方论篇》
谓小柴胡加姜附汤以偏概全之论,可休矣。
病了——身体偏寒或者偏热【偏寒则功能不足偏热则功能过盛】 
药性——偏寒或者偏热 
治病——用药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 
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方针——上热下寒则治以:上寒下热之处方 
外热里寒则治以:外寒里热之处方 
 
万事万法寒热而已悟得此法治病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