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
1、我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实行计划经济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从主观条件看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民经济实力弱小的情况下,集中力量进行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迅速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56年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6年7月15日,随着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宣告结束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
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平均主义分配严重;
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窒息了企业的活力,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1958年郑州会议,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
但是党的领导人提出的这些改革措施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此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这种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继续得到前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