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有关规定。
二、定期讨论在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
三、制定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监控措施,并对临床医院感染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定期考核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操作技术和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及时通报。
五、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六、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七、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八、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完善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一、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全面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院长、分管院长汇报和反馈。
三、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漏报率低于20%。
四、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五、开展ICU、神经外科等住院病人的目标监测。监测的重点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
六、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 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部门使用。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七、血液透析室: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八、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内镜室、导管室、口腔科等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重点部门。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 2%戊二醛浸泡灭菌。灭菌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灭菌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五、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最新《消毒技术规范》。
六、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二、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