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科学事业单位新财务制度分析探讨
近日,财政部和科技部共同修订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下简称《财务制度》)出台,旨在配合2012年修订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上位法”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已经于2012年2月7日以财政部令第68号公布,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财务制度》也亟需相应作出修改完善,以保障新《财务规则》的顺利实施,并在行业财务制度中落实有关新要求。
据悉,《财务制度》的修订结合了科学事业单位实际,遵循了保持现有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框架、体现财政改革相关成果、坚持科学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基本原则。那么,此次《财务制度》修订的亮点是什么呢?修订后的《财务制度》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呢?本报记者围绕以上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
背景:原《财务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原《财务制度》是由财政部和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7年3月25日发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财务制度》实施十五年以来,对于对推动科学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首先,原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已经无法满足诸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财政改革新要求。其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事业单位的性质、类型和业务特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要求。因此,适时修订《财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直关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修订的广州大学珠三角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孟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制度的演进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调整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的设计和选择是一个相关利益者在外部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博弈均衡的结果。通过反复多次博弈,制度得以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度日益提高。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也是如此。
业界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一些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存在诸多漏洞,资金使用不规范、预算不公开透明、固定资产的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得不进行修订,否则,会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流失。
“这次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修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性质、类型和业务特点重新界定)和新管理方法的应用等四个方面。事业单位改革赋予科学事业单位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的财务工作重点,以及与《财务规则》的协调配合等,也是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的重要方面。”杨孟著说。
亮点:增设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和财务监督
财政部教科文司和科技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修订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框架和结构,但根据财政改革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大大充实和完善了有关内容,同时废止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新《财务制度》增设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内容,加强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在保证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对外投资,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强调科学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