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的防治.ppt

格式:ppt   大小:8,139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的防治.ppt

上传人:s0012230 2018/7/12 文件大小:7.9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的防治.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治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廖勇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
来龙去脉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 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
流行概况
EV71: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
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
2008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
罪魁祸首(病毒)的真面目
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病原学
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
埃可病毒4、6、9、11等型;
肠道病毒71型( 分为A、B、C 3 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等;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病原学(理化性质)
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在4 ℃可存活1年,在-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50℃可被迅速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对化学消毒剂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均可灭活;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不能灭活。
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唯一宿主,EV71所致HFMD等疾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尤其是粪-口途径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