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肥胖性脂肪肝(北京百姓堂)
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肥胖性脂肪肝形成之原因,有人认为是食物中含有高热量碳水化合物所致,并不是脂肪过高或蛋白质饮食缺乏所致。脂肪肝可伴有肝细胞坏死,形成脂肪肝性肝炎,即使是某些非酗酒女性的病患,时间久了,也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脂肪肝性肝炎之发生率及程度与肥胖程度有一致性相关,肥胖程度高的,其脂肪肝性肝炎发生率及程度较高。重度肥胖有肝脂肪变性者,其肝纤维化发生率相对较高。
1肥胖性脂肪肝形成原因
原因——营养过剩
人体组织器官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而营养物质代谢的共同点是转化为葡萄糖。当人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即血糖)超过了机体日常所需时,超出的葡萄糖转移至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转化分别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以备)机体血糖低时再分解成葡萄糖供能。而当糖原储存达到上限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细胞内,同时肝细胞也极力地进行脂肪动员、糖异生来清除多余的脂肪。由于脂肪储存过多超过了肝细胞的清除能力,便造成了肝细胞内脂肪的蓄积。还有一部分脂肪转移至皮下(如腹部、胸背部、腋窝及臀部等)形成肥胖。
肥胖的诊断标准:
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标准常用有Broca指数和BMI指数(体重指数也称体质指数)。Broca指数公式为:男性标注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20%为明显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30%为过度肥胖。而BMI指数公式为:BMI(kg/m^2)=高(kg)/体重(m^2),正常男性标准体重约为22kg/m^2,正常女性标准体重约为20kg/m^2。BMI指数在25~29kg/m^2为超重,BMI指数大于30kg/m^2成为肥胖。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0%以上成为病态肥胖。
2肥胖型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的人之所以容易发生脂肪肝,是因为腹部周围的脂肪细胞对刺激比较敏感,以致由腹部脂肪细胞输送至肝的脂肪酸增加。肝内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外,主要合成三酰甘油,新合成的三酰甘油在与肝细胞内的载脂蛋白结合释放入血,当肝内合成三酰甘油超过了肝脏将三酰甘油转运出肝脏的能力时,就可导致三酰甘油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此外,肥胖的人多合并有糖耐量减低和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肌肉摄取葡萄糖的功能也就随之下降,以致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葡萄糖不断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肝脏在胰岛的作用下,以葡萄糖和脂肪酸为原料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发生内源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3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诊断
(1)暴饮暴食,嗜好肥甘油腻食物即平时有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2)体重超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
(3)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疲乏无力、肝区不适、胀满,甚至隐痛、胃纳不佳,颜面痤疮等。
(4)实验室检查轻度肥胖性脂肪肝的肝功能检查,可无任何异常;中、重度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升高,ALT/AST比值大于1;球蛋白比例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调;血清磷酸酶水平升高、多数患者伴有血脂升高(尤其是三酰甘油升高),是脂肪肝的特征表现,或伴高胆固醇。
(5)B超检查肝脏B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