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学技术革命与文化发展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中国自近代开始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
科技全球化时代对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一、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而cultura是由拉丁文cultus演化而来。其最初含义有两种:为敬神而耕作和为生计而耕作。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将文化引申为“耕耘智慧”。
“人的心灵犹如富饶的田地,不经耕种就没有收获。哲学就是对心灵的耕种:哲学能除去心灵的罪恶,培育心灵接受播种,并使心灵相信,播下的只是成熟后会结出丰硕果实的种子”—《图斯库卢姆谈话录》
在中国,culture译作“文化”有其中国文化背景,汉语中的“文”有“文治教化”之意,即教育、智慧、培养之意。
“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荀悦)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
文化概念据统计有数百个。以1871年泰勒的《原始文化》为上限:1871—1919年共7种; 1965年达250种;现已达400多种。
几个主要的文化概念
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精神范畴
布朗:认为只有交往时才能显示其文化。—交往方式范畴
德国《大百科辞典》:指人类较大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生活方式范畴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物质、精神范畴
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黑格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包括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
中国1999年版的《辞海》: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超个人性:
文化是对作
为群体和类
的人的描述。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非遗传本能,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区别和评价的依据:类和群体相区别的依据。
文化现象:包括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活动方式。
文化定义:
作为群体或类的人的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活动所创造,并又为这种活动方式所凭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或与它类区别的依据。
二、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且是基础文化
科学与文化共生共存,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就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在文化意义上的区别、怎样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不同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
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将导致“大文化”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