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人为什么要“写”.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为什么要“写”.doc

上传人:sbuufeh058 2015/6/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为什么要“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为什么要“写”
人要吃饭,是因为不吃饭肚子会饿;人要工作,是因为不工作就没有饭可吃。如果吃饭、工作,是为了人能够活着,文字记录这件事又不会影响到人的生存,人为什么一定要拥有“写”的这项能力呢?古人并不是人人会“写”,照样活得好好的,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这么看重写?要求人人会写呢?
人和所有动物一样,首先要满足生存时物质的需要,保证自己活着。但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就是人在满足物质需要之后,还要有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靠感官来获得的,而耳朵和眼睛,是很重要的信息采集中心。耳朵收集的是声音方面的信息,而眼睛收集的是图像方面的信息。耳朵的存在,最终让人类产生了自己的语言(当然,其他动物也有耳朵,但人类会劳动,其他动物却不会,是劳动促使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口头语言的发展,又为人类书面语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的成果、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需要把这些文明成果记录下来的现实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以便于后来人少走弯路,实现人类更宏大的理想。出于记录(事)的需要,人类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才是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社会的开始。
文字产生之后,便被国家机器所垄断,用于记录占卜、祭祀、礼仪、征战、历法、典章制度、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内容。从这些文献的性质上看,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后世的公文,基本不包含个人的情感在内。直到《诗经》的出现,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的文字世界才有意识、成系统地呈现出来。其实,《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
――这些口头的文学创作,它们出现的时间,要比孔子记录时早得多,内容上也比孔子收集的丰富得多。《诗经》之前,我们能看到的典籍中,几乎很少有感情色彩的内容,《诗经》之后,随着教育向民间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掌握文字及表达。或者是记述别人的思想、情感,或者是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第一个高潮――诸子百家的著书立说。这个时期,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就不再像文字初创时期表现那么单一,保留下来的内容除原先的占卜、历法等外,更多的内容是思想性的著述,即便像《左传》这样的历史典籍,也不再像上古的文献那样枯燥、单调地记事,而是包含了作者浓浓的感情色彩和写作个体的写作才情,这方面,既是对孔子《春秋》“微言大义”的继承,更是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发展。与此同时,除了记录、传递信息之外,“写”的审美与娱乐的功能也越来越强。
如果说文字初创阶段,用文字记录,只是用于记事,是写的萌芽阶段,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全方位地保留文明成果,已开始步入成熟的阶段。之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关于“写”的动机,还是“写”的类型与范围上,不过是在春秋时期文字记录文明成果思想格局的基础上的丰富、细化和完善。(通常我们在提到“写”的时候,往往狭义局限在“文学”这一领域,而我这里谈的,也倾向于“文学性写作”的论述。)
在现代社会里,“写”被视作是公民应有的素养之一,全民能读会写,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极大进步。因为纵观
“写”的产生、发展过程,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积累人类的文明成果,是由非常集中到逐渐扩散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为国家机器所垄断――为部分文化精英所掌握――全民掌握。民众掌握文字书写、记录这种功能越多、越强,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就越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发展全民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