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爱情是什么?是一道神奇的加法,一个思念加上另一个思念,就变成十五的月亮。这是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一句话。《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梅拉达。面对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艺术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人民又同它们做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波西米亚女郎爱死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灵魂。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连缀起来,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手法。
小说内容就不在罗列,读完这部小说,我感受到强烈的美丑对比,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在雨果笔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卡西莫多的貌丑与心善与弗罗洛及弗比斯的罪恶作对比。
波西米亚少女艾丝美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追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而把水送到敲钟人唇边。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儿竟被教会诬蔑为
“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这也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像爱丝美拉达那样,多帮助别人,让爱充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性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瘸的畸形人,从小受别人的欺凌与歧视。在爱丝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