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气之华,韵之雅.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气之华,韵之雅.doc

上传人:hqpkhvg379 2015/6/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气之华,韵之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气之华,韵之雅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画家赵无极的绘画艺术经历了具象到符号再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观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在赵无极的作品中,可以读到的是色彩的融合、笔触的涂抹所传达的天、地、宇宙的暗示和生命的力量,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特征。
【关键词】气韵美学特征艺术语言具象抽象
画家赵无极的画既有西方绘画的形式和色彩,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把中国画的意境融入油画世界的第一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曾在赵无极画展的前言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油画和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瓒山水的简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欧洲画坛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从赵无极的画中可以读到两种精神:西方绘画的精神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也正是这两种精神的结合,形成了赵无极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贝聿铭对赵无极的评价“欧洲画坛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更多的是基于赵无极的绘画是在西方绘画的艺术形式下透出的浓郁的中国美学思想――意境。也只有用“意境”一词,才可以读懂赵无极的画,非水墨画出的水墨精神。
赵无极绘画语言的形成并非偶然,也非一日之成。观其一生,赵无极的艺术生涯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5年至1947年,这一时期为国内求学时期。1935年,14岁的赵无极入杭州美专学****师从吴大羽、潘天寿,校长为林风眠,6年的美专学****加上从小的艺术修养、家族赋予的气质,1941年毕业即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于1941年、1947年分别在重庆、上海举办个人画展。
1948年,赵无极前往法国巴黎,1948年至1958年为其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可称为赵无极的探索时期。初到巴黎,赵无极一度与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邻,与画家米罗、马蒂斯非常友好;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启发了赵无极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除了画家,赵无极还和法国著名诗人亨利?米肖成为好朋友。在大师云集的环境里,他的艺术深受大师的影响,有了更为自由的空间。直到1951年在伯尔尼看画展,首次见到保罗?克利的作品,赵无极深受启发,克利在作品中把可认知的形象作为象征性的符号出现,并借此表达一种内在的精神与生命。而从小练****书法,推崇米芾的赵无极在这些符号面前似乎找到了某种共识,并开始在自己的画作中尝试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一些中国元素的符号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1952年的作品《静物》便是这一转型期的早期代表作品,树枝、杂物以类似于中国古代文字或图形纹样的符号出现,构图与色彩经过精心的营造,如同现代诗歌的语言,画面表达出荒凉、神秘的氛围。然而这种转型在一开始并没被认可,甚至被指责为“二流克利”。赵无极在《赵无极自画像》中这样描述这一时期,“我一心只想着每天要找出一个题材,一艘船、二艘船、三艘船,一件静物或一片风景,画面变成了组合和布局的问题。只要找出一种变化,创造一种气氛,表现出眼前的一瞬,但绘画的世界
在哪里?绘画应让人以另一种眼光看事物,以绘画的观点看事物,而这个观点在哪里……我必须创造一种不受题材限制的语言。”
直至1957年,以作品《强风》为标志,赵无极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58年作品《云》之后,他不再为作品命题,仅注明创作的日期,艺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