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连市养殖用海规划
(2015~2020年)
文本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
二〇一六年六月
目录
1概述 1
1
2
2
2海洋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 3
3
4
6
3养殖用海现状与存在问题 8
8
10
4养殖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12
养殖开发现状与相关区划、规则符合性分析 12
养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14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15
5规划目标与原则 17
规划目标 17
18
6养殖用海规划分区 19
19
22
规划区发展定位 23
7规划保障措施 24
1概述
大连是我国的海洋大市,横跨黄、渤二海,其大陆海岸线东起庄(河)~东(港)海域分界线,西止浮渡河口,全长约1371千米,占辽宁省大陆岸线的65%,%。大连市海域处于北温带,沿岸众多河流入海,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充足,分布有6种主要经济鱼虾类洄游通道、15个产卵场及2个渔场,海珍品主要有刺参、皱纹鲍鱼、大连紫海胆、虾夷扇贝、香螺等,经济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仔、文蛤、竹蛏、牡蛎等。普兰店湾、长兴岛四周以及北黄海北部分布的滩涂,是贝类重要栖息场所,尤其庄河等地的泥沙滩是贝类栖息带,开发价值高。2014年,大连市实现海洋渔业社会总产值893亿元,渔业产值442亿元,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连市海域也面临着空间资源和养殖环境的双重制约,养殖用海活动有待进一步规范。为科学合理利用海域从事养殖生产,实现对大连市养殖用海的规范化管理和海域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海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结合大连市海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共同编制了本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为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农渔业功能区(除渔业基础设施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年至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
《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辽宁省渔业管理条例》;
《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
《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
《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区域用海规划》;
《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海洋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位于东经120°58′至123°31′、北纬38°43′至40°10′之间,东濒黄海与朝鲜半岛近邻,西临渤海与华北相望,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是太平洋通往欧亚地区的重要“大陆桥”之一,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是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我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大连市濒临黄渤两海,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海水经济动植物生息繁衍,渔业资源丰富。负40米等深内浅海水域面积 786万亩,年自然海水水温-1℃~27℃,盐度25‰~32‰,营养盐丰富,海域基础生产力高,初级生产力平均在400毫克·碳/平方米·天左右。大连市还濒临中国北方著名的渤海辽东湾渔场和黄海北部海洋岛两大近海渔场,蕴藏和生产众多的海洋生物,海洋经济生物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类和棘皮动物类等,
具有发展海水养殖业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大连市已成为中国海水增养殖业重点地区,海水养殖形成了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品种多样化的养殖生产体系,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优势产品形成生产规模。扇贝、裙带菜、贻贝、海参、海胆、河豚、鲍鱼等养殖技术国内领先,虾夷扇贝、裙带菜生产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95%以上,建设国家级鲍鱼、刺参、裙带菜、虾夷扇贝等10余个原良种基地,水产养殖产业化程度较高,科技带动型、苗种带动型、市场带动性龙头企业50多个。已形成了鲍鱼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