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近名家王文丽
——读《走近王文丽》一书的几点体会
刘述福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近,笔者拜读了《走近王文丽》一书,其中的“教学实录”真是环环相扣、精彩纷呈、妙趣横生,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的差距,我想其中的某些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可学可仿的,将这些方法和艺术应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确实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增色、添彩。下面就举一些学习—模仿—应用的例子,谈谈笔者的收获与感想。
一、篇首读文定基调
我们备一堂阅读课,首先要给文章定下基调,这文本的基调常常隐藏在文本的篇首的语句之中,一篇文章犹如一首乐曲,同样也在表达的喜怒哀乐。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告诉学生,要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这样说教式的渲染,其效果是有限的。王文丽老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某些词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的情感。她在《风筝》一课中,是这样引导的: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在童年的所有回忆中情有独钟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生:因为说那是“最大的快乐”。师: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对风筝的的感情。
:你觉得当时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这短短的一段师生对话,隐含着两个教学方法:一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最大的快乐”这个语句,来为全文的学习做情感铺垫;二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来佐证这种“快乐”的情感。我想,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师:文章开头,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老舍先生这短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生:是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草原,感到很新奇。生:老舍先生想说,以前只是在书报上见到草原,这次,他终于来到了草原上,心里很激动。(师板书:新奇激动)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读出的这种情感,并把“新奇激动”的语句划出来读一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是再平常不过的句子,往往被我们忽略。如果我们去深度解读、引领,就能读出的情感,就能给文章定下基调,基调的脉把准确了,对全文的学习就能起到引领的作用,甚至有触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深度解读,巧设填空
王文丽老师在《风筝》的第四、五自然段教学中,这样巧妙过渡,引出下文。抓住“我们都哭了”设计了这样的填空: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总结上文),谁能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能体会到对风筝喜爱的感情?(启示下文)
生:(读课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____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师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从学生所填的语句看,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是对文章前几个自然段的深度解读,还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这样的填空训练,我们要常常运用。下面是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中的片断。
生:(读最后一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板书:为了____,让____,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