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究需要什么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朱强
探究需要什么?
自190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探究性学习以来,无数专家、学者以及第一线的教育者们对探究性学习都展开了充分地研究与探讨,其成果各有见地,但一致认为,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可见,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极其明显的特征。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高度的个人体验。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参加者的心理状态:如强烈的激情,持久的热情,较强的自信等等。像这样的心理情绪我们称之为“探究心理”。
所谓“探究心理”,即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兴趣的浓厚,信心的强弱,耐力的持久等因素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探究心理”即指学生对学习应持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探究的动力,并且对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有一定的自信。
探究性学习需要这种良好的探究心理,但现实中学生的现状如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学生“探究心理”培养的现状
现状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湮没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带来了极不理想的教育后果。
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共性,特别是在大班级教学中,教育者往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教学总是一锅煮,一刀切,划一化,同步化,标准化。学生在这划一的标准之下,犹如生产线下的产品,整齐却呆板。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教育显然不够科学,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1、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缺乏创新意识
因为强调共性,追求划一的标准,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他们很少想到,甚至不知道自己去寻找答案,不知道学习需要主动探究。学生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只要达到家长、教师的要求就算完成了任务。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教师和家长过分规范与统一的要求中被磨灭,创新的欲望也随之消失。
2、学习与生活相背离,学不能致用
知识与能力来源于生活,知识与能力改造生活,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体验、感受、让学生去探究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而接受性为主的学习使学生缺乏探究的体验,不知道通过探究找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不懂得在生活中发现新的知识。因为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了“探究”这一纽带,知识成了呆板的符号,致使学不能致用。
现状二: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束缚了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同时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良好探究心理的形成。
一个如此博大而精彩的世界不是依赖一些、一群精英创造的。但现行的教育推行的是一种英才教育,采取的是淘汰制、选拔制、精英制,这也就使得教育并不是面向每一个学生。高考的指挥棒指挥着千千万万的教师和家长残酷地对学生进行“高压”、“题海”战术,参加这个班,学习那个班。不仅是中学,连小学都深受影响,学生连基本的休息、活动时间都得不到保证,又哪来时间去探究呢?
现状三:一些家长与教师的评价标准禁锢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个孩子真乖”“这个孩子真听老师的话”——我们经常从一些家长和老师口中听到对孩子这样的评语。“乖”、“听话”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于是,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就给自己定下了标准——“做一个听话的乖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