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会城群经济圈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93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会城群经济圈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dlmus1 2018/7/18 文件大小: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会城群经济圈发展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第一章基础现状
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7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2012年,除莱芜外,区域内6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 亿元,%。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2012年,∶51∶。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区域内铁路、公路及济南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拥有东平湖、雪野湖等大型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西水东调主干线,水网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内济南、淄博2个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2012 年, ,%。
    (五)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山东腹地,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半岛与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二)引领作用突出。济南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内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50%以上,其中济南拥有区内高校85%左右,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产业基础良好。区域内农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优势明显,目前已形成冶金(济南、莱芜、聊城)、新材料(淄博、泰安、莱芜、德州)、石油化工(济南、淄博、德州)、交通运输装备(济南、聊城、滨州)、新能源和生物技术(济南、德州)、旅游(济南、泰安、聊城)、商贸金融(济南)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核心区,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城文化、海洋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历史名人辈出,拥有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文自然资源,在文化底蕴上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便于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圈。
    (五)融合氛围浓厚。周边各市距离核心城市济南均在150公里以内,地理位置相接,人脉文化相通,经济联系密切,构成典型的环状城市群经济圈。各市都把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主动融入,借力提高,共赢发展。城市、企业、社会民间各层面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协作、要素流动、经济文化交流等持续扩大,消费、旅游、运输等统一市场建设加快,区域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
三、制约因素
    (一)中心城市规模小。与目前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相比,省会济南规模偏小、人口偏少、实力偏弱,缺乏足够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产业凝聚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不强,成为制约经济圈加快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产业层次效益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地方财政收支水平偏低。一产比重较大,农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