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九章领导激励
第一节领导激励概述
一、领导激励的涵义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使其振作的意思。是通过某种合适的、健康的刺激,促使完成目标的行为,保持高度积极状态的某些心理需求的外在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就是在外部某种刺激的前提下,使人产生一股内有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奋斗的心理活动过程。
   领导激励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运用特定的方法,激发被领导者的动机,调动其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被领导者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领导激励关键是激和励的结合。激是激发下属的动机、热情、活力;励是鼓励、强化被领导者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积极行为。领导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动机,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并保证其组织系统的有效存在与发展。
   二、领导激励的实质
   领导激励的实质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遵循激励的原理,以满足被领导者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直接目的,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激励方法,认可并激发被领导者的正确动机,鼓励并强化被领导者的正确行为,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被领导者的智力效能,开发被领导者的自身潜力,引导被领导者的行为取向。
   以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为根本目的。通过对被领导者的激励,使被领导者设置自身的奋斗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利用利益机制使被领导者在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也能满足自身合理的物质、精神需要。使被领导者意识到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都是他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推动的。从而,为被领导者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组织目标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被领导者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三、领导激励的原理
   激励是一个循环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满足人的需要的产生;激发在需要的作用下产生的动机;鼓励在动机作用下引发行为;引导目标。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爱与生的苦恼》中说:“人由意欲产生意志,由意志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行为”。可见人的需要(意欲)是人产生动机,作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激励理论认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正确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了被领导者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因此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原点也是激励的逻辑起点。找到了需要,激励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找到了。设法去满足下属的需要,激励才能有效果。领导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满足被领导者的各种合理需要,才能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积极性的发挥,达到合群共事,率众达标,协力创业的状态。
   需要的四个特点:第一,,需要都客观存在着,它是生命的伴随物,生命存在,需要就存在;生命终止,需要随之消失。第二,需要具有动力性。需要作为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是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在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中产生的。需要就成为促进人们活动的基本动力。当人们原有的需要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样,需要不仅在没有得到满足时是活动的动力,而且在得到满足后,仍然是活动的动力。第三,需要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多层次的。既有低级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既有眼前的现实的需要,也有将来的长远的需要。第四,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需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满足某种需要对象范围的改变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发展的。因此说,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领导者应该认识到并且把握这一点,满足被领导者合理的、正确的需要。
   
   动机是指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因素。动机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和需要都是人们内在的一种心理因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但动机本身并不是需要。区别在于:需要是人们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动机,只有当具有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和目标时,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动机一旦产生,便推动和引导着个体行为。人们的任何有目标的行为都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作为领导者激发被领导者正确的动机也就会使被领导者产生对有利组织的行为,这时候被领导者的行为也就符合组织的利益。同样如果被领导者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动机被激发便会产生对组织不利的行为,会影响其他组织成员的情绪,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会破坏组织的稳定。因此,领导者在找准被领导者的最优需要的前提下,还要辨别清楚被领导者的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鼓励激发正确的、合理的动机,控制错误的、不合理的动机。
   
   人的行为属于外在的因素,它是由人的动机引起的,是人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