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结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尹华
定义
同时性肝转移:
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月内发生的肝转移。
异时性肝转移:
结直肠癌根治术6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概述
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CRC)约70万例,是第四位常见的男性癌症;在女性常见癌症中位居第三。
70万例CRC患者中,约50%在疾病过程中出现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约10-25%,异时性肝转移约25%。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转移途径
通过淋巴转移经胸导管入血播散
直接侵犯血管引起转移
多数情况下癌肿侵入静脉后沿门静脉转移至肝脏
诊断指标
实验室检查:血清AFP、CEA、CA199等。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增强CT等,对于高度怀疑肝转移的病例应加做肝脏MRI检查,PET-CT不作为常规推荐。
肝转移灶经皮针穿刺活检由于针道种植转移的潜在危害,以及活检的假阴性等缺陷,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
术中探查能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可行术中活检和术中B超。
可切除图3
怀疑或确诊的结直肠癌
结肠镜
胸部/腹部/盆腔CT,肝脏B超
全血细胞计数(CBC)、
血小板计数、生化检查
CEA、CA19-9、AFP
如有临床指征可行穿刺活检
病情需要时可行PET-CT
怀疑有肝转移时加行MRI检查
同时性肝转移
腹腔/腹膜转移
不可切除图4
临床表现
检查
结果
图1: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
预防(一)
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
(1)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也是预防肝转移的重要环节。
(2)各部位肿瘤应遵循相应的根治性手术原则(如直肠中下段癌应遵循TME原则)
(3)术中如发现存在切除范围以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行术中切除和活检。
预防(二)
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原先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呈几何倍数生长,形成影像学可检测到的转移灶。术前新辅助治疗可杀灭这些微小转移灶,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地远处转移。
(1)联合放化疗:放疗作用于肿瘤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小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2)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3)全身化疗。
预防(三)
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
其原理基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原发灶内的肿瘤细胞脱落入血经门静脉转移至肝脏的结果。
预防(四)
Ⅲ期以上结肠癌、T3以上或TnN1直肠癌患者应在手术后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
Ⅱ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不确切,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高危Ⅱ期患者术后应予以辅助化疗。
T3及以上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在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