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陪流沙河先生喝茶.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陪流沙河先生喝茶.docx

上传人:miao19720107 2018/7/22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陪流沙河先生喝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陪流沙河先生喝茶
七月的阳光经过绿色的过滤显然温柔了许多。它透过凉棚上枝叶藤蔓的缝隙洒落下来时,似乎也带上了些许绿色。现在,这绿色的阳光正星星点点地洒在凉棚下的茶桌上,洒在盖碗茶的磁盖上,洒在茶桌旁的流沙河先生的肩上和手臂上,也洒在围坐在流沙河先生身旁的韩军、冉云飞和我的身上。先生正兴致盎然地同我们谈笑呢。他不时兴奋地挥动手臂,于是,那绿色的阳光便在他那苍劲的手臂上跳动起来。
韩军从北京来成都讲学,想见一见仰慕已久的流沙河先生。我便给云飞打电话转述了韩军的愿望——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的愿望呢?流沙河先生对云飞说:“我们一起喝茶吧!”我们当然很高兴和先生一起喝茶。于是,我、韩军、云飞便和流沙河先生如约来到了大慈寺内的茶铺里,围着盖碗茶坐在了一起。
大慈寺地处闹市,但我们坐在茶铺的凉棚下,便远离了喧嚣也远离了酷暑,清静而凉爽。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听流沙河先生聊天,心中有说不出的闲适与惬意。入夏以来一直烦躁不安的心顿然恬静了许多。
“这大慈寺很有点年头了,始建于唐代。”刚一坐下,先生就聊开了,“唐宋时期,这一带可繁华得很啊!玄奘的头盖骨就埋葬在寺的后面。那时的大慈寺是一片庞大的寺院建筑群,据说有两万多间房屋,接纳僧众好几千人啊!到明清开始衰败下来。现在的大慈寺是光绪年间重修的,占地面积连当年大慈寺的零头都赶不上!”听着先生的感叹,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
先生得知我和韩军都是教语文的,便和我们聊起了语文教学。
“您的那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就是那一只蟋蟀》,我教过多次。”我刚提到这首诗,先生就摆手:“不,那首诗为难了很多老师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先生说:“一般的老师讲诗,都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来分析诗的押韵,我这首诗却完全是用四川话写的。四川话读起来很押韵,但如果用普通话一读就不押韵了。比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劳人听过,思妇听过’,在四川话里是很押韵的,但用普通话读,就完全不押韵了。”
先生又谈到“蟋蟀”一词的来历:“这是人们根据蟋蟀的叫声而给它取的名,这叫‘自呼其名’,类似的还有鸭子、乌鸦等等。”
“另外,四川人爱说‘没啥’,这其实是由古音‘没蛇’演变而来。”一谈到语言及语音的演变,先生真是兴致勃勃,“我这可不是乱说,这在许慎的《说文》中可以找到依据的。而‘蛇’这个字也应该是‘自呼其名’——由蛇‘嘶嘶’的声音演变而来的。在英语中,蛇读‘snake’或‘serpent’,第一个音发‘s’,这说明这个单词最早也是由模拟蛇的发音而产生的。”我已经听冉云飞说,先生近年来对语言学文字学的研究很有兴趣。果然如此。
因为韩军来自北方,先生对他说:“在我们四川人的口语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比如‘糊里糊涂’就是源于《诗经》里的‘弗虑弗图’。”
云飞在一旁补充道:“还有,如果有人神智不清,我们四川人就喜欢说他‘恍兮忽兮’,这四个字也是从《老子》中来的。”
话题说到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我们谈到三星堆出土文物的许多谜。先生认为三星堆文物不一定是蜀文化的产物,而是中原文化的遗迹:“因为至今没有任何相关的文字记载,另外,从三星堆文物看,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但在四川没有发现任何一处同时代的冶炼遗迹。据考证,三星堆文物是三千六百年前左右的东西,这是夏末商初,那正是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因此,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很可能是当时中原一带一些躲避战乱的人带入蜀国的。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我们自然又谈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流沙河先生说:“其实,中国人的祖先并不是北京人、蓝田人或元谋人,我们的祖先是20万年前从东非大峡谷过来的非洲人。”
我以前只知道先生是诗人,近年来又写了许多随笔杂文,没想到先生的知识面如此之广博,古今中外都在他的兴趣与视野之内。
头顶一片绿叶顺着阳光的流泻滑落了下来,亲吻着我的脸庞。我随口问云飞:“这凉棚上的植物是什么?”云飞摇头,但却说:“先生一定知道。&rdq
uo;于是我求教先生,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朱藤,又叫紫藤。属豆科,落叶木本植物,花紫色。”
我再次惊叹于先生的大脑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面对我们的每一个话题,他那本“书”都能随时翻到有答案的那一页。云飞说:“先生知识之渊博,的确深不可测。先生还曾翻译过英文小说,不过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可以这样说,先生所写文章所涉猎的知识,只是他所拥有知识的‘冰山之一角’!”
我问先生为什么现在不写诗歌了,他蔼然答道:“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于流行歌曲和卡拉ok。我如果辛辛苦苦琢磨语言意境、琢磨平仄韵律而写成的诗,却没有人读,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诗歌首先是面对读者的,而不是个人的自言自语。另外,诗本身应该是吟诵的,而不只是用眼睛看。只有通过吟诵,诗的韵味才体会得到。可现在,吟诵的传统在中国早已失传了,只有在日本还保持了吟诵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