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勇气,逃离,还是追梦?
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本溪市高级中学毕业生,2013年高考以668分(含加分10分)成为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名。后被香港大学录取,并获得70多万元奖学金。10月11日,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消息传播开来: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母校本溪高中备战2014年高考。在港大越来越趋之若鹜的背景下,刘丁宁顶着状元的光环,进行了一次罕见的“逆向回流”,无疑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
早在2013年7月26日,刘丁宁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时,就已经流露出了选择离开香港大学的想法。当时她曾经深情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很像是一句誓言。曾有网友表示,在节目中,刘丁宁确实是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还可发现,在说“真心想去北大中文系”的时候,刘丁宁情绪有多么饱满,而在回答闯到“香港大学”四个字时的那种落寞。“真心想去”和“听从家长老师劝告出去闯练”,可能从得知自己考分的时候,就一直在刘丁宁心中纠结。或许,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刘丁宁就已经作出了选择。
“状元”的选择
不寻常?
广东河源网友“品秋”:当今社会能不为那厚厚的奖学金而坚持自己的内心的人已经很少了。
北国网网友“二狗家隔壁”:聪明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属于什么地方,并且有实力和勇气进行二次选择,羡慕!
辽宁丹东网友“鹤翔青云”:看后很惊愕,也很敬佩!反问北大,像这样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不放开规则,破例录取,还要让孩子等明年高考?哪怕与港大协商办理转学也可!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什么这样死板僵硬?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之所以被舆论热议,成为新闻,是因为在内地环境下,人口基数大,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要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付出很大的代价,对多数人来说,一旦考上了名校,轻易不会放弃。
刘丁宁舅舅张晓望:最终的决定是一家人共同协议的,刘丁宁很懂事,并没有把这个挫折怪罪父母,家人间关系依旧融洽。
辽宁本溪高中校长李玉成:刘丁宁是一个特别优秀、心态特别好的学生,现在在学校一切都好,情绪和心态都非常好。
不适应香港教育体制?
海外网专栏作家汤嘉琛:概括而言,香港高校全英文授课环境、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难以融入香港社会等因素,都容易让内地学生出现心理落差和身份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刘丁宁的“逃离”非但没有反抗色彩,反倒更像意欲通过退学复读来重归主流。她的这种回归,就好比一个曾经离家去闯荡江湖的人,在碰壁之后决定重新回到熟悉的环境,重新选择一种更稳妥、胜算更大的生活模式。
广西南宁网友“看风吹过的逍遥”:刘同学既然是个不适应香港教育体制、方式的学生,香港大学为什么还要以72万的奖金收一个无用书生来教呢?
福建厦门网友sushuocan:我倒是理解并且支持她的选择。北大人文气息浓厚,环境优美,又出现过那么多国学大师,很适合学习中文,很适合天马行空和修养家国情怀。对港大不了解,但是香港那样的地方,过于职业化倒是真的,学经济金融有优势。但是一大堆讲广东话和英语的人的聚居地,很难和中文学习环境挂钩。
对内地教育方式的反思
北京网友“最尽头”:归根结底,大家是想要反思内地的教育理念。北大真有真正的国学?弱弱问一句:是北大适合她,还是她不适应港大?
文化学者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