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案前品味是心灵的感悟与交汇.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案前品味是心灵的感悟与交汇.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5/6/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案前品味是心灵的感悟与交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案前品味是心灵的感悟与交汇
记得第一次接触陶行知先生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学校的围墙上用红色油漆刷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行大字。幼年时的我虽然不是太明白这两句话其中的道理,但这十六个字却不知不觉地烙进了我的脑海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又逐渐从初高中的课本上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是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毕生从事教育理论探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再后来,我有幸能站上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我再一次走进陶先生的著作,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行知合一”的教育观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下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这本教育著作。我想,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这本书是必须读的。平时,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在每天随手阅读的过程中,我迷上了这本教育的经典之作,开启了我心灵的感悟与交汇。
行知语一:书是一种工具, 和锯子、锄头一样, 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面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其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出来,真的用得出去,假的用不出去。
思考一:有人说,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不实践,永远也体会不到书中知识与真理的价值。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能用这个标尺来衡量吗?我的认为是完全可以的。这和最近我们所提出的
“大语文观”的提出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点。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堂所教的到底是什么?是语文教材?还是语文本身?有没有必要过分纠缠于那么多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训练?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有用的我们就教,没用的我就不教。学生的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细心的教师可能也会发现我们的教材设计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以下四点:①良好的学********惯与兴趣的培养。②良好的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③健全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储备。④良好的语文情感与素养的行成。那么,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是否就参照这四个点来研读教材、设计课程呢?能不能就将我们的教材当成锯子、锄头一样的工具呢?能不能我们想要给学生什么,我们就把教材打造成什么样的工具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这节课我想给学生读的能力,那么这节课的教材我就把它打造成利于学生读的工具。这节课我想给学生写的能力,那么这节课的教材我就把它打造成方便学生写的工具。
行知语二:过得是少爷的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笔记,不算受卫生的教育;我们要受什么教育,便必须过什么生活。
思考二:教育是一项开发生命,养育心灵的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永远不会只是分数的高低,而是学生快乐、健康、全面的成长。教育必须是为生活做准备。现实生活中,有些儿童,在学校积极主动,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小公主。也有一些学校,校门口文明标语醒目抢眼,而垃圾纸
屑校内纷飞。发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在哪呢?是教学、做没有合一惹的祸!大部分学生都成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学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教师要用心去“教”,学生要专心来“学”,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努力去“做”,就是实践。教与学的融合点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