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督导特训营(督导特训营).ppt

格式:ppt   大小:83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督导特训营(督导特训营).ppt

上传人:wyj15108451 2018/7/25 文件大小:8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督导特训营(督导特训营).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育论文《创新教育的人格培养》----教育其他论文
-->创新教育的人格培养
摘要:人格的伟大对于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影响创新精神培养的“再现教育”、“应试教育”等不良倾向,探讨在创新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性人格
人格,既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的伟大对于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只要剖析各种创新案例就不难发现,创新型人才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支持外,还离不开某些非才智方面的支持。这种非才智支持系统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创新环境,对创新者个体来说则是一种创新性人格。为此,我们把支持一个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称为创新性人格。它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个性心理与道德品格。
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大无畏之斧”、“金刚之信念”、“求知欲望”与“创造热情”等品格。当代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认为,创新科学家的创新性品格主要表现在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进取心与献身精神等方面。我们在研究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性人格时,不仅要依据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证分析,而且要依据创新教育的对象或目标进行行动思考,避免用过高或过泛的标准去设计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案。针对当前影响创新精神培养的“再现教育”、“应试教育”等不良倾向,在创新教育中设计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方案时,应当着重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有选择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的个性特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表现为对这种事物特别喜欢,乐而不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关,它促使一个人产生好奇心,神往发现和思索问题,从而追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发明家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好奇心,爱迪生小时候“孵蛋”的故事成为兴趣和好奇心的美谈。因此,有人把兴趣比喻成“成功的胚胎”、“胜利的幼芽”是不无道理的。
兴趣和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然而,“再现教育”与“应试教育”往往压抑了学生对学业分数之外的事情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来说,首先应当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确定某一中心兴趣,发展成为乐趣,学生产生乐趣后,有意识、理性地指导学生把乐趣与理想、目标联系起来,使其富有社会性、方向性与自觉性,从而上升到志趣和追求的高度。
二、鼓励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即指能够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的个性品质。质疑与自信密切相关。自信的人比较喜欢提出不同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质疑是创新性人格的首要品质,鼓励质疑是培养创新性人格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有一名言,就是“怀疑一切”,体现着对传统****俗和落后观念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怀疑,就不会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诞生。爱因斯坦正是对经典牛顿力学的质疑,才促使他去探索新的时空观,从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早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就提出了“普遍怀疑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期望人们勇于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的前面加以审视,以辨真伪。即用理性去追问一切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再现教育”和“应试教育”致使许多学生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