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中国近代史.docx

格式:docx   大小:77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7/25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近代史.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C
A.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 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2、20世纪初,章炳麟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
正确答案:A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 《警世钟》
D. 《猛回头》
3、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
正确答案:C
A. 二次革命的失败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护法运动的失败
D. 护国运动的失败
4、1894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正确答案:A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科学补****所
D. 共进会
5、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正确答案:D
A.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C.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D.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6、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正确答案:A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7、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时,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正确答案:C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8、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正确答案:A
A.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B. 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
C. 以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为中心
D. 以废除儒学的纲常伦理为中心
9、1894年11月,侵华日军制造了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的
正确答案:A
A. 旅顺惨案
B. 海兰泡惨案
C.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D. 济南惨案
10、1894年,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并喊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正确答案:D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救亡图存”
C. “打倒列强”
D. “振兴中华”
11、下列哪些是维新派的主张
正确答案:ABCD
A. 积极要求变法
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 主张废除八股
D. 主张学西方
12、1840年以后,从皇帝到权贵,大都
正确答案:ABCD
A. 昏庸愚昧
B. 不了解世界大势
C. 不懂得御敌之策
D. 害怕人民群众
13、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过程中,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有
正确答案:ABC
A. 章炳麟
B. 邹容
C. 陈天华
D. 康有为
14、191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
正确答案:BC
A. 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
B. 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杀
C.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善后大借款”
D. 张勋复辟帝制
15、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
正确答案:AB
A.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C. 民族工商业人士
D. 民间会党人士
16、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
正确答案:ABC
A. 脱离人民群众
B.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C.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 抱守儒家学说
17、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是( )
正确答案:ABC
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 要不要社会革命
D. 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8、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沙皇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不平等条约有
正确答案:ABCD
A. 《改定伊犁条约》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B. 《瑗珲条约》
C. 中俄《北京条约》
D. 《勘分西北界约记》
19、1956年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挽救危局而提拔的年轻将领包括
正确答案:CD
A. 石达开
B. 韦昌辉
C. 陈玉成
D. 李秀成
20、第一次鸦片战争期后,清政府被迫分别与法国和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正确答案:BD
A. 《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虎门条约》
D. 《黄埔条约》
1、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正确答案:C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2、标志太平天国由盛到衰转折点的历史事件是
正确答案:C
A. 长沙战役
B. 北伐失利
C. 天京事变
D. 安庆失守
3、在1898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后拒绝出走而慷慨就义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C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