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微博
【摘要】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应积极采取措施使微博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包括:提高认识、建构平台、丰富活动、科学管理、培训师资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41-03
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体系的支撑,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的保障和富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依赖于教育者对教育载体的选择和创新。微博的新鲜原创性、交流互动性、传播快捷性、情感共鸣性等特征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使大学生成为其最主要的受众群体之一。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兴起与普及,意味着高等学校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模式日益灵活,渗透越来越深入,管控愈发困难,影响却更加深远。牵手微博,研究与实践“微革命”引领的“微潮流”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微博这种新型媒体对接与融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按照既定的理论、计划、内容和教学组织方法来进行,具体形式包括:课堂教学、个别交流、党团活动、主题教育、典型引路、考察学习等。微博则构建了无障碍(无时间障碍、无空间障碍、无信息障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机制,大学生通过微博可随时、随地自由地获得各种信息,并将自己对事物、现象的感受与评论发布出去与他人共享。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表现为不乐意参加报告会、组织活动,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对他人的批评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消极应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等。当适合于网络(包括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留下了教育的
“漏洞”。
微博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信息监管的有效性下降,以至于微博中充斥、流动着各种主题、内容的大量信息,许多信息未经过滤,不仅片断、零乱、虚假,传播着误导信号,而且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腐朽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迷惑着人们的心灵、动摇着人们的理想、削弱着人们的信念。大学生涉世未深,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新生事物和现象缺乏成熟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在许多事物被冠以“创新”、“潮流”、“时尚”时,大学生无法认清其真实面目,成为盲目的崇拜者、跟随者,从而使价值取向产生异化和错乱。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微博就是一种传播“病毒”最快的工具和虚拟世界中的“生物武器”。
与以说教为特征的单向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学生更喜欢微博这种平等自由具有互动性的信息交流方式,这给预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改进教学设置了障碍。教育者不知道大学生在接收什么内容的信息,对这些信息会有哪些思考,会产生何种思想变化与行动反应,这就使监管变得滞后和缺乏针对性。微博还使舆论主体多元化,正确与错误、现代与传统、国内与国外、健康与非健康、合法与非法信息碰撞、交融,而某一种思想(包括正确的思想)都难以有绝对的把握对大学生的意识与行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