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药粥的作用.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粥的作用.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7/27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粥的作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药粥的作用
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谷同煮为粥,叫作药粥。药与米谷配伍,同时煮粥,相顺相使,起到了药物与谷物的双重效用。药粥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早在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齐王故为阳虚时,病甚,众医皆为蹶,臣意(意,指西汉医学家淳于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中医之圣,名医张仲景,在临床上对米药合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很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诚如后世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称赞:“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扶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由此可见,仲景善用粳米,且多妙,实为使用药粥之先驱。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粥的应用逐渐广泛,对药粥的记载也增多。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千金方》两部巨著中就有“食治”专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粥防治因缺少维生素b所致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同州刺使孟诜的《食疗本草》有“茗粥、秦椒粥、蜀椒粥、柿粥”四方。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药粥57方,并分别详细介绍了食治谱方的组成、用量、煮制、功效等,为后世药粥疗法奠定了基础。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也收录了很多。宋代官方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更加广泛收集了宋代以前方书中和流传民间的药粥,共载129方。《圣济总录》中共收集药粥113方,并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如用苁蓉正气粥治疗慢性泄痢,苦楝根粥治疗蛔虫病等,经临床实践其疗效均很显著。
元朝御膳医呼思慧,还把一些有效粥方应用于宫廷王室,他在《饮膳正要》里记载了上百种宫延药膳食品,其中也有不少药粥,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就是用羊肉同果米煮成的稀粥;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等。在我国医药史上颇负盛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恒,他在《食物本草》卷五中专门介绍了28种最常用的药粥方。诸如绿豆粥、茯苓粥、苏子粥、竹叶汤粥等。此外,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共收录药粥77方,为后人食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到了明朝,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曾说:“古方有药物、粳、粟、梁米作粥,治病甚多。”他长期走访民间后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药粥62方,并列了专节,对其主治、功用分别作了介绍。王棣、滕硕、刘醇等人撰的《普济方》中第257-259卷为食治门,以病为纲,共收集药粥180方,对每一粥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是明初以前记载药粥最多的一本。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共收药粥谱38个,刘伯温在《多能鄙事》中共收药粥30方。
清代以后,研究药粥的医学家与学者就更多了。章穆在分析了药粥治疗疾病的道理后说:“盖诸药温凉补泻,性各不同,一饮下咽,总由胃气传布。病人胃气既不能速行,停留片刻,药之气味即殊。若其停蓄不行,变为酸水,尚何功效之有。惟以谷气助其胃,以热气速其行,而桴鼓之应,乃迥非汤剂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载无人道破者也。”王士雄所著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