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摘要: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建房(阳宅)或修墓(阴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可以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风水文化进驻客家建筑的过程实质是客家民系基于山地环境的感应对传统风水文化的地方性应用,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 客家住宅;风水;文化; 民居建筑;风水术。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圆楼、方楼、堂屋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第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学是科学与迷信并存,复杂而神秘的一种文化。自古以来,人们无论是建房(阳宅)或修墓(阴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喜欢寻求一块“风水宝地。”“风水论”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的良好愿望。
客家住宅的风水表现
1,客家围屋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或是“化胎”。其从后向前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作种植花木或以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意龙气闭塞,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围屋后种植林木围拱,名“伸手”也称“龙林”。这些林木只许栽培,不许砍伐,以藏风得水。客家先辈认为“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围屋布局有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主次分明,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围屋大门前有供晾晒、活动的禾坪,以及照壁、池塘等。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2,客家堂屋也称“五凤楼”,有些坐东向西,由外青砖、内泥砖砌筑,是“金包银”的风水意涵。其基本结构是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两侧加横屋,有些左横屋的长、高、房间都高于或大于右横屋,这样是从风水角度为右为阴、左为阳,显示左重右轻,益阳正气。如梅州大埔湖寮蓝氏衣德堂。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池塘有“水为财”和完善屋基地阴阳、配偶、山影门庭的潜在意识的风水意义。
3,客家圆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是八卦图案,符合客家风水学说,圆楼无角可辟邪。
客家修阴宅的风水表现
1,客家住地的桥头、村口、路口、水口等处,都设立约1立方米的小庙,称“公王庙”或“土地伯公”。庙内有的只是一块石碑或是木碑,或是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称为“伯公神位”。有些住宅内还设有“伯公”神位。“公王”或“伯公”都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还有一些管辖范围较广的“公王”又称“社官”。从事生产及其他活动之前,必须进行拜祭。
2,客家人相信祖宗和神龙是子孙祸福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