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中学师德论文 以人为本,以德为魂.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学师德论文 以人为本,以德为魂.doc

上传人:aqlsxc66 2018/7/29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学师德论文 以人为本,以德为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容提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时代赋予教育
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课题。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作为德育
主体的全面发展,转变育人观念,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新的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自我提升,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性变革。
【关键词】德育主体人格发展参与体验
过去的一年,影响教育的有三件大事,一件是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二件是“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的下达,还有一件就是正在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我理解,这三件事,可以看成一件事,这就是育人,学校如何从根本上体现育人的功能?我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陶行知先生认为“德为立身之本,功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位于其他诸育之前。深入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创建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的趋势,对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既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又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学生,已成为摆在学校德育工作面前的紧迫课题。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立足于主动建设,既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教育观念没有根本的转变和更新,导致德育主体地位的弱化和丧失。
首先是主体需要的失落导致德育的误区。传统德育理论将道德行为主要归因为道德认知,
而不归因于道德需要,我们认为主体需要,即学生的内在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实的德育起点设置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将学生***化,采取教师单边的思维与行动,因而无法被学生所认同,也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需要,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据调查,学生“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是:平等相待、和谐沟通、尊重与理解、自主与帮助,因而成为学生最强烈的呼唤。
第二,道德灌输是僵化的教育方式。我们教师总是以先知先觉的姿态居高临下,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规劝、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是常见手法,“管、卡、训、压”是常用手段,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学生强烈反对刻板、说教、苍白灌注式的教育,欢迎自主参与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德育”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由衷的呼声。
第三,课程与知识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讲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多人注意的是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或者是思品课这样的德育阵地,其实,课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育人,所谓“文以载道”即是这个道理,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人格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第四,强制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地把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和防范,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收者,使学生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学生对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禁令不以为然,教师的“卡”、“压”又使得学生噤若寒蝉,这说明了重规定、片面强调服从的教育是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有效的德育应是道德规范的内化,而道德规范的内化的切入点是学生的自觉的需要。当然,依靠纪律、规章来管理学生是必要的,但尊重与理解是前提。
其二,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尚须完善,管理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我们主张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这里的德育主体决不单单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但是,我们的教师当中仍然存在搞德育只是领导、政教主任或班主任的事的错误认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至于出现有的班主任老师、分管领导“单枪匹马”、“独当一面”的孤军作战的状况。有人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看法,尽管不够确切,但其中所包含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却是正确的。长兴中学推行德育工作导师制,我认为,这首先是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和成熟。
其三,“唯才是举”、“重智轻德”的思想,导致办学主体对德育“潜意识排斥”。学校依靠生源大战来保证其高升学率,又依靠高升学率来提高学校声誉。农村中学学校地位和教学质量上的先天身份和天然弱势,尤其是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上的薄弱,迫使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把“抢好生源”和“加班加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速效剂”,采取“短平快”的策略,什么“教育改革”、“教育研究”只是装饰门面的“虚晃一枪”,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思想道德建设了。
其四,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