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工厂供电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工厂供电论文.doc

上传人:brnpnu31 2018/7/3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工厂供电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宁东—山东直流工程经济效益显著
宁东—山东直流工程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发展跨区输电的正确性。宁东—山东±660 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起自宁夏银川东换流站,止于山东青岛换流站,途经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5 省(区),全长 1333 千米,额定输送容量 400 万千瓦,每年输送电量可达 240 亿千瓦时。宁东—山东直流工程的成功投运极大缓解了山东供电紧张。对受端山东省,宁东—山东直流工程每年为山东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万吨,烟尘排放 万吨。对送端宁夏地区,宁东—山东直流工程提高了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山东省是我国原煤年产量过亿的七大省(区)之一,但煤炭消费的日益增长使得煤炭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自2004年起,山东原煤产量连续7年基本稳定,%,2010 年全省原煤消费量为 亿吨,而原煤产量只有约 亿吨,煤炭消费对省外的依存度超过58%。2008 年,由于电煤调入供应不足、煤电价格倒挂等原因,山东出现电荒,最大供电缺口超过 1000 万千瓦,接近全省需求的三分之一。仅靠煤电分省“就地平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实施“外电入鲁”战略成为保障山东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途径。随着河北黄骅和辛安至山东 500 千伏输电通道建成,特别是宁东—山东直流的投运,目前山东省接受区外来电达到 750 万千瓦,相当于年运输原煤 1785 万吨,极大缓解了山东电煤及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2011 年 1 月,在宁东
—山东直流极Ⅱ系统还未投运前,山东电力供需比较紧张,最大移峰负荷达到 340 万千瓦。随着极Ⅱ系统于 2011 年 3 月 1 日投运,宁东—山东直流输电工程向山东输电的能力提高到 400 万千瓦,达到山东电网正常负荷的十分之一,有效避免了今年 4 月的全国区域性缺电在山东上演。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宁夏送山东电量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 元,宁东换流站结算价格为每千瓦时 元,输电价格为每千瓦时 元,山东落地电价为每千瓦时 元。送端地区宁夏火电上网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 元。今年 4 月份,为缓解山东发电企业因煤价大幅持续上涨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国家发展改革委上调山东火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 元,受端地区山东省目前火电上网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 元。宁东—山东直流线路在宁东的上网电价比当地上网电价高,在山东的落地电价比当地上网电价低,可实现国家、地方政府、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多赢。宁夏煤炭价格便宜、外运条件困难,未来外运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适宜建设煤电一体化的大型煤电基地,通过跨区输电实现“煤从空中走”。此外,电煤价格、电价水平可维持相对稳定,保障发电企业的赢利能力,并可有效抑制受端地区电力供应成本的上涨。
“十二五”时期,为从根本上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迫切需要继续大力实施跨区域输电战略,应加快内蒙古、新疆等能源基地向山东输电的交直流输电通道工程建设。到 2015 年,接受省外来电 2060 万千瓦以上;到 2020 年,接受省外来电 3860 万千瓦以上,外受电比例在 25%以上。同时,跨区输电有利于降低山东燃煤机组比重、促进发电能源多元化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由于大力实施“外电入鲁”战略,2020 年山东省燃煤机组比重可由目前的 94%下降至 %,省外来电和新能源发电比例达到 %。
加快发展跨区输电是解决区域性缺电的治本之策
造成此次中东部地区缺电的原因,表面上反映为缺电地区电煤供应不足等原因;深层次看,是长期以来分省“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目前,我国能源配置过度依赖输煤,“三西”地区输煤与输电的比例为 20:1。输电比重明显偏低,带来运力紧张、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全国煤电运紧张矛盾反复出现电煤价格不断攀升,缺煤停机频繁发生。跨区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华北、华东、华中电网电力缺口达到 3000 万千瓦,而东北、西北电网电力富余 2700 万千瓦,但受限于没有充足的跨区输电能力,东北、西北电网富余电力供应能力难以支援“三华”电网,造成东北和西北大量装机空闲与东部电力供需紧张并存。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能源和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 2015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40 亿吨标煤左右,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万亿千瓦时、最大负荷 10 亿千瓦左右。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应把确保电力安全供应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解决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