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然地理学
复习重点:
本课程以地壳(岩石圈)、大气与气候(大气圈)、及海洋与陆地水(水圈)为重点复习内容,在深入分析三者的组成、特征、运动机制的基础上,阐明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三者物质迁移、能量转换的作用关系,进而探究其地貌、土壤、生物等圈层之间的生因关系。
本课程主要特色:
(1)综合性。将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综合统一起来,研究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及相互之间关系和作用。在大纲制定、课时安排、教材处理、内容精选、复习方法等方面与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重在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能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了授课外,还有野外实习,有固定野外实习基地和实习路线,实习内容丰富。主要考察南宁附近地貌、土壤、植被及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及沿线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
(3)采用多种复习形式。采用多媒体复习讲授,将实习、实验、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学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
目的要求:
1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发展趋向;
2 要求学生明确自然地理学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学习的重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构造运动、大地构造学说、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大气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各类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各类土壤形成与特点、生物与生态环境等。
方法手段:课堂从讲解典型自然地理现象入手,切入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这个主题;辅以多媒体展示典型自然地理现象。
复习内容:
绪论
[学习目的]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和性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人周围由“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
探测并研究地球表层“气、水、土、生、地”;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和性质
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举气候变迁的例子。
地球系统过程的主要时间尺度大体可以划分以下5个层次:
几十亿年至几百万年尺度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灭绝、板块构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传统地学的研究领域。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尺度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土壤的发育,生物种类的分布,地球公转的周期变化。
几百年至几十年尺度该尺度的全球变化有气候、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侵蚀、水系变迁,以及人类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扰,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全球性社会问题也都要在这个层次上解决。这一层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既是科学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认识基础。
几个季度至几天尺度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地海冰的季节消长,地面径流、风化、植物生长的年循环,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