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部编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其单元主题是“习惯”。课文讲述了小猴子下山来,先掰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没追上,小猴子一无所获。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课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发现规律,读懂课文,练习复述。本文一系列手部动词使用准确、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动作体验、微课助力,明确异同,积累运用。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本课还承载着识字和写字两项任务,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读音,会写7个生字。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流程安排。
二、教学目标
认识“猴、瓜、结、结、掰、扛、扔、摘、捧、抱”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会写“瓜、非、常”三个生字。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复述1-3自然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微课等方法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尝试复述。
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词,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2微课《认识手的系列字》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猴”字。
(出示“猴子”图片)介绍新朋友,读准字音(提醒“子”读轻声)。
交流“猴”识记方法。联系旧知,复习:反犬旁表示与四条腿动物有关。
读课题。(提醒:小猴子活泼调皮,要读轻快些。)
(设计意图:基于儿童,尊重儿童,是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课的伊始,以小猴子图片导入,拉近文本与学生距离。揭题时通过复习偏旁,学纳入已学过的带反犬旁的动物名“系统”中。)
(二)初读课文,明确路线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圈画出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引导归纳学习方法,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源明确小猴子下山路线。
“瓜”。借助图片和古文字识写“瓜”,提醒瓜的一点就相当于瓜瓤里的籽,可不能少。给瓜找朋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图文结合、寻找信息,读懂小猴子下山路线图。学写“瓜”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汉字的构形规律,突出对易错笔画的指导。)
(三)积累词语,丰富表达
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小猴子心情非常高兴。(指导朗读)。
?(引入好吃的,体会又()又()的妙用。)
()又()说一说喜欢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