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书院传统朱子开创
有学者吟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在北宋书院的发展基础上,南宋书院教育逐步恢复并勃兴。尤其朱熹及其弟子们开创的书院传统和精神,更使书院教育至宋理宗朝达到鼎盛,书院的兴衰和宋代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书院教育活动可视为南宋书院教育的典型代表。
朱熹或受聘至书院讲学,或与书院师儒讨论学术,或修建书院,或给书院题匾作记,从中看出宋代书院始出现御题御书匾额以示书院官学化之痕迹。朱熹沉浸书院日久,桃李满天下,其理学思想及治学之道得到了广泛传播。
诚挚的敬业精神
朱熹曾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者也。他自步入仕途,至69岁罢官还乡,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著述和讲学上。“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四日”(《宋史?朱熹传》),即使短暂的任职期间,他也讲学不辍:“居家则寒泉谈经、武夷授课、沧州讲学,外任则白鹿书院、漳州道院、岳麓书院,随政兴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在朱熹的一生中,他对书院有种浓烈难逝的情结,其主要活动地在福建、江西。透过一些记载我们能大致窥其孜孜以书院活动的风貌:
浣溪书院:在古田县八都。淳熙二年(1175)“朱文公书扁。”
螺峰书院:在古田县西八都。书院中的“‘文昌阁’三字,朱文公所书也。”
考亭书院:在建阳县三桂里。“宋朱松尉尤溪时经此,爱其山水清邃,恒欲卜居而未果。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其子熹奉承先志,筑居室之五年。以四方来学者众,因建精舍于所居之东以处之,扁曰竹林精舍,更曰沧州精舍”。“淳右四年(公元1244年),诏立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扁之”。
义宁书院:在建阳县崇化里。“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刘龠建,以为师友讲学之所,朱熹题扁。”(以上据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
草堂书院:在玉山县北怀玉山下。“朱子讲学于此。有青山绿树亭、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具备。相传朱子题山下酒舍一联云:‘泉飞白石堪为酒,灶傍青山不买柴。’即其地也。”
鹅湖书院:在铅山县北鹅湖寺下傍。“宋儒朱子、陆复斋象山、吕东莱讲学之所。淳佑庚戌十年(公元1250年),江东提刑蔡抗请于朝,赐名文宗书院。”
双桂书院:“在德兴县游奕坞。相传朱子赐程晔和程燧兄弟诗:‘君家构屋积玉堆,两种天香手自栽。清影一帘秋淡荡,任渠艳冶斗春开。’书院之名由此。”(以上据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二)
理学教育特征
理学的发展是学者们积极发展书院教育的直接动力。面对官学制度的腐败,社会士学风气的堕落,有识之士清醒地在教育方向、内容及人格建构方面因材施教、究明义理,注重自身修养及人格建树的理学成为绝佳的桥梁。简言之,当时官学教学方式陈腐呆板,导致学子志大才疏,唯重功名利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汲汲功名之心成为士子读书的重要诱因。正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言:“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书院学风灵活生动,学规整饬条理,内容简要峻洁,吸引了众多学子。加之书院与“钓声名、取利禄”的世俗读书企图泾渭分明,提倡高风亮节,注重人格建树,并以朱熹所开创的书院传统和精神为典范,尤其当理学发展至理宗时期广为传播,书院也就更成为士子所倾慕的求学之所。朱熹认为首先应该批评不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