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较低是一个世界难题。自1975 年以来,日本农民人均收入一直高于城市居民,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通过分析日本农民收入结构发现,日本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非农收入。可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成功转移是日本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原因。日本城乡基础教育的均等化以及“工业下移”的城镇化布局是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顺利转移的重要原因。中国和日本农业条件非常相似,应借鉴日本经验,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合理布局中小城镇,同时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非农收入;劳动力转移;基础教育;城乡差距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耕地551 万hm2,%,%,,且日本多山地、丘陵,不适宜农业耕种。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30 多年,日本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居世界第一。与之伴随的是,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等整体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其收入水平、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甚至超过城市。
1975 年, 倍,此后农民人均收入一直高于城市。这在世界农业史上是一个奇迹。大卫·李嘉图指出,受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农业生产边际报酬递减,而工业中资本要素比劳动要素增长得快,工业生产是边际报酬递增的。受此规律的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工业剥削农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中国更是如此。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工业从农业提取资源,人为压低价格,工农产品形成价格剪刀差,导致农村社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收入。2009
 ∶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出国际警戒线。2012 年,中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比仍为1∶。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同步”所面临的难题。
中国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与日本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多地少、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等,因此,探究日本农民的高收入原因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农民数量仍占国民人口的大部分,城乡发展巨大的差距不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影响着中国居民整体的消费能力,内向型经济发展受阻,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面临的最大课题。
一、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收入概况和增收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开始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连年大幅增长。1960年,日本农民人均收入是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70%,1975 年攀升至城市居民收入的103%。此后,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呈高于城市人均收入的态势,1994
 年达到城市居民收入的115%[1]。在农村建设方面,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别无二致,甚至略好于城市。日本农民收入的构成如表1所示。
由表1 可见,从1960—2000 年, 万日元(100  元人民币,2014)  万日元, 倍,40 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倍, 倍。可见,非农收入的增长是日本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60 年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45%,至2000年,%,而农业收入的比重从1960 年的55%下降到2000 %。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可见,日本农民收入80%以上由非农收入构成,大部分来自于第二、三产业。由日本农民收入的构成可知,单纯靠农业内增收对提高农民收入收效甚微,农业中并不存在“秘密武器”,工夫应该在农外,即工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成功转移是日本农民高收入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兼业化现象普遍,收入随之快速提高。此外,日本政府对农业的高补贴支持和农业协同组合(即农协) 作用的积极发挥,使农民收入逐渐高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平稳增长。
(1)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为日本农民带来大量非农就业机会, 是日本农民收入提高的根本原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完成向非农部门的大规模转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