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明清传奇精选稿.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清传奇精选稿.doc

上传人:neryka98 2018/8/1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清传奇精选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有哪些重要创造?//“临川四梦”艺术成就。//分析比较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答:“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的晚年作品,分别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综观“临川四梦”,我们可以大致作一些比较。
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日政治问题戏。儿女风情戏主要以单向型或双向型的爱情中人为描摹对象,例如霍小玉对李益是十分强烈的单向恋爱,杜丽娘与柳梦梅则是奇幻而又统一的双向恋爱。在风情戏中,女性是占主体地位的,男子则相对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政治戏中,男子则是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尽管淳于棼和卢生都是扯着老婆的裙带往上爬的,但裙带也只不过是男性中心世界的引线而已。
从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地肯定,充满热情地赞颂。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恋,有若金童玉女的般配,堪称青春的偶像、挚爱的化身。而政治戏的基点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邯郸记》中自上而下,权贵者无一不贪婪,发迹者无一不腐败,所以政治戏始终以揭露和批判作为审丑手段。风情戏中的儿女情往往是真善爱的体现,政治戏中的官僚行径则无一不是假恶丑的典型。前者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肯定与期望,后者则表现了对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从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而政治戏则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憎可恶。风情戏不仅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充沛的理想,而且这种理想和最后权威的裁决是一致的。霍、李的团圆最后还是借助圣旨的权威才得以成就,杜丽娘亦是让皇上充当了证婚人的角色。这说明汤显祖对最高统治者还抱有一定幻想。政治戏中的官僚社会整体腐败不洁,汤显祖便在很大程度上把仙佛两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了起来。
从曲词风格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妙在艳丽多姿,政治戏则显得尖锐深刻。将“四梦”作比较,各有千秋,但“四梦”之翘楚,还是汤显祖自己的评价较准确: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汤显祖称:“湖家四种(按,指‘临川四梦’),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结合作品分析,谈淡你对汤显祖所说“乐”与“悲”的理解。//“临川四梦”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紫钗记》是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却被卢太尉设局陷害,幸有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之梦。《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其中有乐有悲,世人多是知其乐而不知其悲,乐与悲的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一个情。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临川四梦的乐与悲都是情的流露。“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
“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宜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临川四梦”便是“至情”的演绎。以《牡丹亭》为例,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而“临川四梦”所表达的乐与悲,往往将悲剧意识蕴含于喜剧意识之中,而一般人很难在喜剧意识之后深刻感悟到悲剧精神。
(4)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在中》之后最著名的爱情剧。它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当时流行的《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也借鉴了前代志怪小说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