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洪镇涛教育观一.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洪镇涛教育观一.doc

上传人:zhufutaobao 2018/8/1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洪镇涛教育观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洪镇涛:我的语文教育观(之一)
我不是一个理论工作者,而是一名教了一辈子书的语文教师,而且是一名走了许多弯路,犯了许多错误的语文教师。如果说,我还有什么语文教育观的话,那也只是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理念和经验,竟然触及到了语文教育的道、法、术三个层面的问题。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作个汇报。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教育之道。
一、语文教育要以语言为本体
凡事都有它的本体。音乐的本体是音符的组合,其核心是旋律(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情感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美术的本体是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组合。体育的本体是肢体运动。如果脱离了本体或本体不明,事物就会异化,就会走样。比如音乐课脱离了旋律,大讲乐曲的思想感情,大讲审美,只能是空泛不实的课。美术课脱离了线条、形状、色彩和谐组合的操作训练,一味搞美术欣赏,就无法完成美术教学任务。体育课脱离了肢体运动,大量灌输运动学知识,那显然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语文教育的本体是语言,语文课的目的就是教孩子们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重点是书面语言)。2006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皇城根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奇怪的玻璃》,课堂上师生互动,说出了许多新型的“玻璃”材料。温总理课后说,语文课固然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但更主要的是,教孩子们学****表达。说得真好!什么是表达?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就是表达。学****表达,就是学****课文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通过训练,达到自己能准确的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
过去私塾的要义就是两个字:“读”与“背”。如果读得很少,基本不背,孩子缺乏营养,怎么长得好呢?我们在全国各地搞了一批语感教学实验基地,安陆市实验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小孩子可不得了,不到小学毕业就能背诵500多首诗词,不少孩子都能填词写诗。下面我就向各位推荐一首二年级学生的诗作:
正月十五送爸爸
风雨萧萧夜色沉,站台送别泪盈盈。
一年一度团圆日,短暂难尽父子情。
说出来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二年级孩子就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我们专门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孩子名叫李冠男,刚满8岁,还是位“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外出打工,只有春节全家才能团聚。学生能写诗词,绝不是实验基地学校刻意让他们成为“诗人”、“词人”,而是孩子们读了,背了,有了资本,遇到合适的场合就直抒胸臆,所谓“触景生情”嘛。在从事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走的弯路实在太多了。现在我还是要大声疾呼:语文课的本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第一位的任务是让学生读,让学生背。不懂含义没关系,通过反刍、消化、吸收,日积月累,渐渐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不要怕不消化,怕就怕嘴里无食,腹中无货。这道菜不让他吃,那道菜也不让他吃,孩子哪有营养?!
有人会问:那语文课还要不要思想教育?还要不要思维训练?还要不要情感熏陶?还要不要知识传授?还要不要文化积淀?我们说,都要。语言是个载体,它承载着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在学****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会接受相应的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学****语言”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言(不是研究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知识传授等等,都是派生的任务,是在教学生学****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与“学****语言”自然地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如果脱离语文教育的本体——语言,而去一味追求“人文”,那必然会导致语文课的异化。要分清根本任务和派生任务,明确二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姊妹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
二、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语感
说到语感,一般人都觉得很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语感并不神秘,它事实上存在于一切语言实践之中。通俗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这种感觉,凡使用语言的人都会有,大人有,小孩也有。
举个例子:我的外孙6岁(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她对我说:“外公,我胆大!”我说:“嗯,你胆大包天!”她迟疑了一下,马上撅起嘴巴说:“不!我不胆大包天。”我又说:“那你胆大心细。”她马上显出得意的神情,说:“嗯,这还差不多。”一个六岁的孩子,并没有学过什么“褒义”、“贬义”,也没有学过上述两个词语的定义,她为什么拒绝“胆大包天”而接受“胆大心细”呢?这全凭她的语感。那么,她这种语感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从语言实践中来的。可能的情况是:这之前她接触过(也许不只一次)“胆大包天”这个词语,并且从当时的语境中感觉到它是贬义的;这之前她接触过(也许不只一次)“胆大心细”这个词语,并且从当时的语境中感觉到它是褒义的,因此有了相关的语感。可见语感不是从理性知识中来的,而是从语言实践中来的。
科学地说,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