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文档名称:

龙湖地产产品及营销手段案例分析.ppt

格式:ppt   大小:5,483KB   页数:7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龙湖地产产品及营销手段案例分析.ppt

上传人:165456465 2018/8/1 文件大小:5.3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龙湖地产产品及营销手段案例分析.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Moment in Peking张、郁译本的“选择性适应”对比研究
【摘要】“生态”一词起始于生物学,直到上世纪才逐渐延伸到哲学、伦理领域。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型翻译理论,核心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长篇小说。著名的中文译本是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和郁氏父子的译本《瞬息京华》。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分析Momem in Peking张、郁两译本的“选择性适应”,进一步实践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选择性适应;Moment in Peking
一、引言
Moment in Peking是大文豪林语堂首部以英文叙写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在大变革下的中国,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血雨腥风,是一座集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于一体的丰碑。该作品最早为郁达夫所译,译名《瞬息京华》。语言清新脱俗,丝毫没有“欧化”的矫揉造作之气,然而因郁达夫日后被日军杀害,译本未能完成。林语堂去世后一年,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出版,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瑕不掩瑜。十余年后,郁达夫之子郁飞在父亲的基础上,完整翻译了小说,只可惜流传不广,失去了给更多读者品鉴的机会。
翻译学专家胡庚申教授指出,“适应”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意为“适合”或“合宜”新环境、新情况,也就是适应新的环境、情况、需要。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体,要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这个制约就是“适应”。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也可看作是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这个过程就叫“译者适应”,因此译者与原文的关系大致如下:
适应中有选择,即选择性适应。胡庚申教授认为,通过优化选择进行求存、生效,达到最佳的适应,即选择性适应。本文将从译者对自身的选择性适应、译者对市场的选择性适应以及译者对原文的选择性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充分利用“适应”论,展开文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实践。
二、“选择性适应”对比研究
(一)译者对自身的选择性适应对比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中心”,也就是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由译者主导的翻译活动,能够有效地做到“译有所为”,从而影响整个翻译生态环境。胡庚申认为“适应和选择个人的生存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致力于适应和选择的一个内在的动因和目标。”萧乾也曾经说:
“只有译的东西必须是我喜爱的,而我一向对讽刺文字有偏爱,觉得过瘾,有棱角,这只是我个人选择上的倾向。”由此可见,译者的内需是选择的基础。
张振玉对自身的选择性?m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张振玉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西洋语文学系,自幼研****古代文学,基础十分扎实,自身翻译硬件条件十分优越。
(2)张振玉十分钦佩林语堂先生,在《翻译学概论》中,曾流露出对林语堂先生的敬佩之意。“现代国人英译中国文学者,林语堂氏当推巨掣。”
(3)张振玉在其翻译《红牡丹》的序言中,略谈了自己翻译Moment in Peking的动机。“今年(1977)初春,汉译《京华烟云》毕。德华出版社蔡丰兄又以林语堂先生英文本《红牡丹》之汉译相托。林氏英著小说《中国传奇小说》、《武则天正传》、《京华烟云》三部译毕后,林著小说之文字与内容,已觉顺手。”由此可见,张振玉先生翻译Momem in Peking的客观原因是他人所托。
(4)Moment in Peking虽以英文叙写,但其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只有国人才可意会。张振玉与林语堂属于同一国度,并且有类似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背景。书中大量的地方方言如:北京儿化音,闽南俗语等,非致知学者不可翻译。张振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进行巧妙加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郁氏父子对自身的选择性适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郁达夫与林语堂交谊甚厚,郁达夫本身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爱国主义者。早起留洋在外读书,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讲师,并曾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由此可见,郁达夫的文学水平、翻译造诣相当之高。
(2)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原作者认为郁达夫是译者的不二人选,他说:“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则达夫文字无现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则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余条寄交达夫参考。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由此可见,郁达夫翻译Moment in Peking起初是原作者所托,也说明了原作者认为郁达夫非常“合适”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
(3)郁达夫当时穷困潦倒,而林语堂预付了5000美金的翻译酬劳,郁达夫欣然接受。译者环境所限使得译者不得不适应。
(4)郁达夫遭受迫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