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基于本雅明“灵光”的美学探究.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本雅明“灵光”的美学探究.doc

上传人:1875747151 2018/8/1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本雅明“灵光”的美学探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本雅明“灵光”的美学探究
摘要:“灵光”是本雅明重要的美学范畴,本文着重于从美学角度探究“灵光”的含义、特质、“灵光”消散的原因以及本氏对此的态度,最后以电影为例关照了“灵光”的消散与竖立。
关键词:灵光;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3-02
一、前言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于1935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其最广为引用的文章,影响甚大。本氏继1931年的《摄影小史》中首度提及“灵光”(aura)一词之后,于该文集中地对“灵光”加以论述。“灵光”是该文的中心概念,亦是本氏美学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
“aura”这一德语词的中文译法极多,“有韵味、光晕、灵气、灵氛、灵韵、灵光、辉光、气息、气韵、神韵、神晕、氛围、魔法等。”[1]学者们对译法各执一端,本文参考许绮玲的翻译,故用“灵光”。
本氏缘何要用灵光作为自己的中心理论术语呢?这就不得不追溯该词的原意了:指教堂中环绕于圣像画里圣人头部的一抹“灵光”,很显然,这是与“神圣”、“神性”之物对应的。本氏用“灵光”在相当程度上指代艺术品的神秘韵味和受人膜拜的质素。可见本氏用的是引申义,这沿袭了施滕格·格奥尔格派对该词的使用。本氏的灵光究竟是什么呢?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被触及的,就是它的‘灵光’”[2],“即使最完美的复制品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3],不难发现本氏说的复制品所缺少的东西正是灵光,“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著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节树枝——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4]在此,本氏用对待自然的态度来说明艺术质素,可见灵光是一种普遍体验,在这玄妙的描述中,可以见出主体与客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达成了一种互相吸引、平等感应的状态,这无疑带有神学玄幻色彩。这样的定义对于灵光的阐释似乎并不完全明确和充分。本氏对该概念的应用和界定有时似乎指艺术作品本身所散发的且环绕于艺术作品的一种气息、光辉、光晕和韵味,对此,本氏将灵光定义为“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5]灵光是艺术作品的自我呈现和自我成就。
二、分析灵光的美学特质
(一)崇拜价值和神秘色彩
因艺术作品是为了崇拜仪式而产生的,先是用于魔法仪式,后用于宗教仪式,这样艺术作品的灵光就自然地披上了一层神秘光彩,而艺术作品的仪式功能对于灵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二)独一性和真实性
比如一座上古时期的维纳斯雕像被希腊人视为仪式崇拜物,在中世纪却被教会视为异教偶像,但这两种看法都源于该雕像作品独一无二的属性,人们都感受到了它的灵光。
“原作的‘此时此地’形成了作品的真实性。”[6]
(三)模糊性
我们都可感受到灵光,并因此而陷入沉思,但未必能够准确描述这种感受,而这就源自“aura”该词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
(四)不可接近性
这体现在鉴赏时,欣赏者需和艺术作品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内可移情于物,却又可避免物我同一。在本氏为“人的目光必须克服的荒漠越深,从凝视中所散发的魔力就会越强。”[7]这类似于朱光潜在分析美感经验时对